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冠心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及疾病负累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药在对冠心病的认识及诊治方面显示出优势明显,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确切,防治冠心病的中药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发挥其效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保障,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为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研究思路。对防治冠心病中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质量标志物等进行综述。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且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态势,是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1]。调查显示[2],冠心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及疾病负累的主要病因之一,截止到年,冠心病死亡人数高达.6万例,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死亡人数仅次于脑卒中的第2大疾病。如何积极应对冠心病防治的严峻挑战,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科研工作者攻克疾病难题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医药在对冠心病的认识及诊治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来,基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确切,因而防治冠心病的中药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3-5]。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发挥其效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对于提高中药产品整体质量,甚至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尤为重要。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提出,明确了中药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为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揭示中医药本质属性提供研究思路[6-7]。本文回顾并总结了防治冠心病中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质量标志物的应用现状,旨在为防治冠心病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思路。

1防治冠心病中药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中药研究仍以药物靶标分析为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单味中药、复方药物、单体成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整合现代分析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对冠心病的靶标生物分子进行筛选鉴定,并以这些生物靶标为切入点,结合病理发展过程,进行药效物质分析,进而研究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整合调节机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8-9]。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以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益气、养阴、通络等方法为指导,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多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的单味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为主[10-11],本文从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中药复方及其制剂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单味中药及单体成分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丹参是活血化瘀药的代表,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以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为代表的醌酮类化合物和以丹酚酸B(SA-B)为代表的酚酸类化合物,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可通过阻断Notch通路,激活蛋白激酶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Akt/ERK1/2/Nrf2)通路,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表达水平,发挥抗炎、抗氧化及抗心肌缺血作用[12-14]。三七具有活血止血的功效,主要成分为三七皂苷,研究表明三七皂苷可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减轻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产生,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15]。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的功效,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研究表明黄芪可以提高活性氧(ROS)清除能力,下调NF-κB表达水平,同时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产生一氧化氮(NO),活化环磷酸鸟苷/蛋白酶G(cGMP/PKG)通路,发挥抗心肌损伤作用[16-17]。人参可大补元气、安神宁心,主要成分为皂苷类,研究表明人参可通过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Akt/eNOS)、B淋巴细胞瘤-2/Bcl-2相关X蛋白(Bcl-2/Bax)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ERK等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细胞损伤[18-19]。延胡索行气止痛,主要包括延胡索甲素、乙素等生物碱成分,研究表明延胡索能拮抗钙离子通道、增加冠脉血流量,并改善心肌细胞钠钾泵(Na+,K+-ATP)和钙离子(Ca2+)浓度情况,发挥抗心律失常、扩张冠脉及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20-22]。

1.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李鑫辉等[23]观察丹参通络解毒汤对瘀热壅毒、毒损心营型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丹参通络解毒汤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心电图及提高对心绞痛疗效,且能调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水平,并通过降低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汪强等[24]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缓解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同时明显改善TC、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血脂水平,发挥抗心肌损伤作用。石立鹏等[25]通过对比常规西医治疗和加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发现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状态,并降低N末端B型利尿钠肽(NT-proBNP)水平。龚一萍等[26]建立SD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模型,发现复脉汤可以调节ERK1/2及Cx43Ser磷酸化表达,说明复脉汤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Cx43Ser磷酸化相关。血府逐瘀汤干预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发现其通过调节AMPK-mTOR信号通路改善自噬,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27]。张东等[28]观察化瘀祛痰方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结构、心电图变化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化瘀祛痰方可保护心肌细胞,改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MDA表达,说明其通过调节氧自由基平衡发挥拮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基于通心络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29-30],Cui等[31]观察通心络通过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发现通心络通过降低缺氧复氧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改变细胞因子谱,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研究芪参益气方及其不同组分对缺血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作用,发现芪参益气方及其各组分能降低心脏肌钙蛋白(cTnI)释放,增加ATP合成,表明芪参益气方通过改善能量代谢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32]。Qi等[33]建立ISO所致心肌损伤模型,麝香通心滴丸干预可降低cTnI、CK等表达水平,并调节ERK1/2、Akt和钙调蛋白依赖激酶II(CamkII)水平,为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实验依据。杨凯伦等[34]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文本挖掘、数据库挖掘结合中医药理论,从单味药物和有效成分角度,分别构建疾病-通路靶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证候子网络,最后综合建立疾病-证候-靶点-成分总网络,阐释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思路。Li等[35]检测冠心病大鼠血清,鉴定出大鼠血清冠心病生物标志物,同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MDA表达水平,揭示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与抗炎、抗氧化有关。Lu等[36]研究麝香保心丸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发现麝香保心丸可降低主动脉及主动脉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显著改善VCAM-1、ICAM-1、NF-κB等炎症介质表达及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等脂质沉积表达。

2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成分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及复杂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药物质量控制具有一定难度,并对临床实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作出准确地评估。建立符合中药特点、全面反映中药药效特征的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能准确揭示药效物质基础,有利于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阐明中医药理论。

2.1基于一测多评(QAMS)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药效的发挥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仅对某一成分进行质控,无法全面评价整体中药质量及疗效,QAMS以药品中某一简单易测的组分作为参照,通过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其他成分的测定,有效避免单一指标质控中药的片面性,具有检测成本低廉、分析效率高等优点。见表1。

褚延斌等[37]采用QAMS,以人参皂苷Rb1作为内参物,测定益气复脉(冻干)中9种成分,结果表明QAMS可实现该注射剂多指标成分同步测定,为多指标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翟宏宇等[38]以SAB为内参物,建立其与迷迭香酸(RA)等其余5种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发现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差异,表明该实验建立的QAMS可用于保心宁片多成分定量分析。吴有根等[39]以丹参酮IIA作为内参物,确定冠心丹参颗粒中丹参素钠等其余3种成分的校正因子,并对其实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QAMS可有效检测冠心丹颗粒有效成分含量,且重复性好。Stavrianidi等[40]通过建立HPLC-MS-QAMS方法测定人参皂苷含量,发现该方法在低浓度水平下可同时测定16种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可用于替代缺乏标准物的外标法。以人参皂苷Rg1作为内参物,建立QAMS用于测定三七中人参皂苷Rg1等11种化学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发现该方法可测定出三七皂苷Fa等稀有物质,为其他中药产品多组分定量分析提供借鉴[41]。

2.2基于指纹图谱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是在对中药物质整体作用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光谱和色谱等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用以评价药品整体质量的研究模式,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等特点,常用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气相色谱法(GC)等色谱法,以及紫外光谱法(UV)、质谱法(MS)等光谱法,随着指纹图谱技术日臻完善,HPLC-MS和GC-MS等联用技术应用更为广泛。

康建等[42]采用UPLC建立冠心丹参胶囊指纹图谱,通过聚类分析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及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分析,筛选出甜菜碱、琥珀酸、丹参素等13个稳定的化学成分,以及导致批次间差异的3种主要成分,为全面评价冠心丹参胶囊质量奠定基础。张娟娟等[43]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质量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复方丹参滴丸UPLC-UV指纹图谱,分析指纹峰个数及三七皂苷R1、Re含量,验证复方丹参滴丸三七皂苷指纹图谱方法的可行性。彭晶晶等[44]建立芪参益气滴丸UPLC指纹图谱,通过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化平台对芪参益气滴丸指纹峰进行评价,反映不同批次的质量信息。采用UPLC建立丹参注射液指纹图谱,对其中11个峰鉴定指认,采用相对校正因子,对丹参素钠、原儿茶醛等6个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评价不同批次的丹参注射液指纹图谱的稳定性[45]。房敏峰等[46]采集不同时间点人血浆样品,运用CS-HPLC-ESI-MS方法建立舌下含服复方丹参滴丸入血成分的代谢指纹图谱,发现主峰强度比值较高的5种成分的生物活性与复方丹参滴丸药效物质基础相关。刘洪玲等[47]建立川芎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通过PCA与谱图特征分析、相似度计算,发现川芎挥发油主成分均可在图谱中表达出来,实现了川芎挥发油有效成分从单一到多指标定性定量的转变。

2.3基于谱效关系的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指纹图谱可以最大化地反映出中药化学信息,但无法直接体现中药药理活性,将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变化与中药药效建立联系,找出二者相关性,可有效、完整地反映中药整体内在质量。

刘旭等[48]建立HPLC指纹图谱,以犬心肌缺血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三七对于心肌缺血的谱效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等分别与血清中乳酸、游离脂肪酸(FFA)等成分表达相关,表明三七通过降低FFA、乳酸含量及CK表达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邹纯才等[49]建立瓜蒌与瓜蒌条HPLC指纹图谱,研究二者对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谱效关系,发现谱效关系关联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但瓜蒌与瓜蒌皮变化趋势不同,可能是二者发挥药效的物质群体差异所致。杨龙飞等[50]以不同批次的丹红注射液(DHI)为研究对象,利用LS-SVM方法建立指纹图谱,评价DHI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发现53批DHI中26种成分对斑马鱼结间血管生成有影响,为评价药效质量提供可行方法。Wang等[51]通过建立血瘀证大鼠模型,检测丹参-红花对凝血相关指标影响,并以HPLC和LC-MS鉴定主要化学成分,预测出咖啡酸、SAB、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紫草酸具有明显的活血作用。采用HPLC建立瓜蒌薤白滴丸指纹图谱,通过注射ISO诱导小鼠心肌缺血模型,采用灰度关联法研究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谱效关系,显示瓜蒌薤白滴丸抗心肌缺血成分存在协同拮抗作用,为研究其有效化学成分奠定基础[52]。Liu等[53]采用HPLC建立川芎指纹图谱,通过冠脉结扎建立犬心肌缺血模型,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川芎抗心肌缺血的谱效关系,发现川芎嗪、阿魏酸、川芎内酯和藁本内酯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3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提出及在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控制的应用

刘昌孝院士于年提出中药Q-marker的概念[54],明确了质量标志物是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具有特异性的、固有存在的有效化学成分,并可作为质量控制鉴定及临床用药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依据。采用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筛选技术,从中药产品的有效性、特有性、传递与溯源、可测性以及配伍环境等要素出发,系统地鉴定出中药Q-marker,为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全面、完整中药质量控制开辟新的研究模式[55]。

3.1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Q-marker的发现

熊亮等[56]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专属性研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可测性研究、指纹图谱5个方面对益母草和赶黄草Q-marker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赶黄草酮B等可作为赶黄草的Q-marker;益母草碱等可作为益母草的Q-marker。侯小涛等[57]从中药“一物多效”的特点对反向功效中药进行归纳,基于Q-marker的研究策略,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总结反向功效物质基础表征,建立三七指纹图谱,最终鉴定出三七的反向功效Q-markers,为揭示中药“性-效”相关性作用,实现对中药质量精准控制拓展思路。

张铁军等[58]根据Q-marker概念及研究模式,建立延胡索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控制方法,对延胡索化学物质组辨识、次生代谢物生源途径及成分特异性分析,以及药效、药性及药动学研究相关性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确定延胡索以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黄连碱、巴马汀、去氢延胡索甲素、D-四氢药根碱及原阿片碱7个生物碱为Q-markers。张笑敏等[59]对夏天无和延胡索的传统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生源途径、有效性、药动学及体内过程多要素多角度进行预测,比较分析得出巴马汀、别隐品碱、延胡索乙素等生物碱可能为夏天无的Q-markers,为后期药效物质基础鉴定及临床鉴别用药提供参考。Zhong等[60]将化学特征与药理活性相结合,鉴定三七总皂苷Q-marker,应用建模算法探索Q-marker与关键过程参数(CPP)的关系,并对CPP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和Rd是三七的Q-markers,并确定提取过程和柱色谱过程为关键过程,为将Q-marker应用于中药分析制造过程,提高过程效率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3.2中成药Q-marker的发现

杨静等[61]从化学物质基础、Q-marker研究方法及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对DHIQ-marker辨析提出了思路,也为构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模式提供了借鉴方法。Qi等[62]通过建立花生四烯酸诱导血栓形成的斑马鱼模型,评估DHI及其主要成分的抗血栓作用,通过HPLC检测DHI的主要成分,发现RA和对香豆酸(pCA)具有中度抗血栓作用,并证明pCA和RA含量与DHI抗血栓作用呈正相关,说明pCA和RA可作为DHI治疗血栓形成的Q-markers。

Li等[63]基于中药Q-marker的概念,对丹酚酸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药理作用、靶向提取物和药动学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HPLC建立丹酚酸注射液色谱指纹图谱,鉴定出SAB、RA、精酸(LA)和SAD4种酚酸类物质作为Q-markers,有效评估该注射液的产品质量。李伟等[64]采用UPLC法对丹参药材和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的丹酚酸类成分进行测定,并模拟复方丹参滴丸提取工艺,对紫草酸和丹酚酸B、丹酚酸E、丹酚酸T、丹酚酸U5个丹酚酸类成分转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丹参药材将SA-B作为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的Q-marker;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含量最高,种属来源具有特异性,从化学成分角度说明丹参素作为复方丹参滴丸主要Q-marker的科学性。

Zhang等[65]通过药效学与药动学关联研究,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可有效降低心衰模型大鼠血管紧张素II,并发现黄芪甲苷、毛蕊花素-7-葡萄糖苷、芥子碱和人参皂苷Rg1在体外含量较高,且体内暴露与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作用直接相关,因而以上4种成分可作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Q-markers。张铁军等[66]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以元胡止痛滴丸为范例,对该模式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综合确定元胡止痛滴丸的Q-markers为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阐释中医药理论内涵和本质规律提供充分依据。

4讨论

中药质量是评价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标准,同时对于反映组分中药特质,揭示中医药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及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中药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成为焦点。在防治冠心病中医药研究中,更要注意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中药方剂的质量控制,既要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和实验优势探究药效物质基础,也要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发现“病证”与“药证”间的相关性,切实反映当代冠心病防治的现实问题,如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体现整体效应的动物证候模型,根据不同证型研究对应方药的特点或显效物质基础,真正找出中药体内有效成分与与疾病证候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规律。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王朔,解静,李琳,徐一兰,高树明,高杉,于春泉.防治冠心病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50(19):-.









































伍德灯
最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caishua.com/fshy/5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