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金军攻陷汴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灭亡。在金兵的追杀下,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奔走逃亡,四处寻找落脚点。最终,赵构于年定都于临安——即今日的杭州,开启了南宋长达半个世纪的偏安岁月。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南宋的文化、商业、工业在这片南方的沃土中不断开花结果,这使得杭州也迎来了它的鼎盛与辉煌。随着南迁热潮的风靡,当时临安府的常驻居民人数达到了万,占南宋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成为13世纪全世界的中心。
南宋李嵩西湖图卷
作为依山傍水的江南首府,临安(杭州)风景宜人,自古是观光胜地。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千年后仍然屹立。本期枫采荟,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共同游历一千年前的西湖风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临安(杭州)的地图《咸淳临安志》西湖图
这是南宋时期《咸淳临安志》中的四幅地图之一即《西湖图》,其中囊括了古代临安(杭州)城内外大大小小各处风景。一些至今仍保留当时的模样。南宋临安复原地图
凭借据《咸淳临安志》复原的古临安(杭州)地图,结合卫星地图,我们能规划出一条跨越千年的旅行线路。今天我们将从古画中游览地图里的部分景点。临安风景分布图
我们的旅程将从西湖最北端的“断桥残雪”开始。第一站,便是西湖十景中的断桥。断桥位于西湖最北端,白堤东段,因白堤到此中断而得名。它也是白娘子和许仙”借伞定情”的地方。“断桥残雪”是冬日赏雪的胜地。每逢瑞雪初晴,向阳的半边桥面积雪消化,而桥阴面白雪皑皑,呈现出“雪残桥断“的绝美景象。清董邦达断桥残雪轴
沿着白堤一直南下,走入一片辽阔的水域。这里是平湖秋月——西湖最佳赏月点。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人们泛舟夜湖,舟中赏月。苏轼有诗“我本无家更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叶肖岩《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的背面是孤山。这里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和靖的隐居之所。林氏性格孤高自好,淡泊名利,一生没有娶妻生子。他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相传每逢客至,童子放鹤相报,林氏见鹤便棹舟归来。如今孤山北麓有林和靖之墓,在放鹤亭旁边,墓前种有梅花数株。在清代,这里被称为“梅林归鹤”。明项圣谟孤山放鹤图
离开孤山,便来到了苏堤。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官时为治理西湖修筑的。他指挥二十多万人对西湖进行疏浚,并用湖底挖出的淤泥和葑草堆筑堤岸,连接南北两侧。可以说没有苏轼的壮举,就没有今日的西湖。今天所看到的六座古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始建于北宋。从十三世纪以来,“苏提春晓”一直是知名的“西湖十景”之首,深受百姓喜爱。宋叶肖岩《苏堤春晓》
站在苏提的映波桥上,可以眺望到位于夕阳山上的雷峰塔。雷峰塔建于五代(年),由吴越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后来因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流行而家喻户晓。年雷峰塔突然倒塌。据传一名香客盗取塔基的青砖用以去怪辟邪,导致塔基松动发生坍塌。今日看到的雷峰塔重建于二十一世纪初。南宋李嵩《西湖图》局部
从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向西眺望,远处两座高峰映入眼帘。这是西湖西面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古代西湖周边名噪一时的佛教名山,峰顶建有佛塔。如今直入云霄的佛塔已毁,已不见”插云“的景致。我们只能从古画和古诗中体会”双峰插云“的独特魅力。宋叶肖岩《双峰插云》
沿着苏堤继续南下,来到跨虹桥,桥的右侧是曲苑风荷。这里原是南宋时期的酿酒作坊,曲苑指酿酒使用的酒曲。酒曲酿酒是一种古法,使用发霉的白米制作酒曲,由此发酵酿酒。作坊早已被遗弃,但酒工种下的荷花年年生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此辽阔的水面,密密麻麻长满荷花。大概只有到这里,才能真正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宋叶肖岩《曲院风荷》
离开苏堤,坐一艘小船,来到湖心的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岛,古称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蓬莱三岛”。“三潭”即为湖中的三个石塔,传为苏轼在疏浚西湖后所建。石塔的塔腹中空,腹上有五个洞。中秋之夜,在塔中放上蜡烛,灯光从洞里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映湖中。“三潭印月”由此得名。清董邦达《三潭印月轴》局部
“南屏”指净慈寺所在的南屏山,“晚钟”是指净慈寺傍晚传出的铜钟声。净慈寺始建于五代,是西湖四大古刹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寺内钟声传出。浑厚深沉的佛音在山中久久回荡,意境悠扬。宋叶肖岩《南屏晚钟》
到了这里暂时为我们的游览路线画上一个句号。在这场匆匆忙忙的旅行中,照应古今西湖盛景,你或许多少会对这座美丽的城市有所了解。它曾经是南宋的故都,繁华似锦,今日依旧是中国长三角地区最美丽富饶的城市之一。??????????长按识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