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冬已至,春日何来?
古人自有安然之心呼应四季的响应,自清兴起在民间的“数九”,可视为漫漫冬日间的一款风雅游戏,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智慧。冬至当日“数九”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八十一日,这期间中国北方将度过漫长的冬天。
除夕为“一年”之末;冬至为“一岁”之末。从冬至起,民间有各种“九九消寒图”之趣,来助人消磨漫漫冬日,祈盼春天。
数九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题曰“管城春满”,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双钩消寒图。"九个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虚笔双勾出字形。自冬至“数九”开始,坚持每天用墨色填实一划。笔下端正,心中殷切,叮嘱自己,叮嘱万物,且自珍重,且耐寒冬。
等九个字的八十一划都填满,八十一个寒冷的日子也随之过去,窗外天地欣然,柳枝随风袅袅,真正的春天回到人间。
妈妈学堂的小贴士,
上图可以直接打印到纸上,用于每日数九,这个方式适合小学以上孩子。
幼儿园孩子请看下面的“画九”画梅花。
画九
在清代以前,更早有以图画形式出现的九九消寒图,也称“画九”
明《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图中一枝寒梅,枝头绽出素白梅花数朵,共八十一瓣。自冬至之日起,每日着色一片花瓣,待满枝花瓣尽显绯红暖意时,窗外的春意也恰时回归,民间不同时期有各个不同的“梅花消寒图”版本。
一些书籍还记载了明代民间,从“画九”而来更风雅的习俗: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妇人早起梳妆时,每天以胭脂轻点一圈,八十一圈既足,梅枝映在窗前变作杏花,即春暖回。
数千年的农耕生活,我们的先民与天地万物、四时寒暑消磨出多少温存,多少诗意。
妈妈学堂的小贴士,画梅花是老少咸宜的数九方式。上图可以直接打印到纸上,用于每日画九,
也可以让孩子用黑墨水+吸管吹出枝条,再由家长画上九朵九瓣的梅花,这样会更有情趣哦!
人在天地间,这是一切有关中国文化命题的讨论起点。
二十四节气本为农事而立,今天我们已不必农耕而立国,却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寻找它?
“春来花鸟若为情”,深在于我们内心某处,千百年前已种下了一个基因,使我们格外留恋一种温情:花能解语,鸟可同悲。山川风月,无不有情,全是知己。这样的物我观一旦示现,沁人心脾,内心安然而慰藉。没有哲学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冰冷,我心与天地精神,两相往还,互为主体,是两向的欣喜。“多情最是南山月”,这是中国文化的自然与我。
步入都市文明,农耕式微,花鸟风月俱已疏离,曾有的温存之心是否已归于枯槁?
就像土地,历经小寒、大寒的冰冻,雨水、惊蛰一到,自然重焕生机。
在我们内心,都有一颗种子,它包藏着我们与自己的文化来处的幽微关联,一日春回,它就会来不及的萌发,一面感慨自己渴求已久。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把自己放回到日月升沉,四时不息的天地大道之间去,重新感受和思索自己的存在,或许更贴近我们生命的真实。
----
回复编号(字母M数字),迅速获得更多相关的好文!
M 0-7岁孩子心灵的发育过程
M 在家我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在外面谁来接纳他?
M 一个带了多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给家长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