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中:“地名者,从地也,万物所陈列也。”顾名思义,作为文化符号,地名是万物之所在,是地图上的“散文诗”,承载着历史与记忆,讲述着乡愁与离歌。如同小孩的名字寄托着长辈的美好期愿,记录着生命从何而来,希望通往何方。如果能够追本溯源,发掘地名背后的丰富内涵,也会是人们了解当地文化直接有效的通道。
故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婺源地名,试图勾勒出一幅文化、知识、风情、习俗的乡野百科,以飨读者。
★★★
⊙以纯粹朴素的自然地貌命名
▲远坑
▲长皋
▲长溪
徽州古谚语中,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条道路加庄园”,在这种多山地的环境下,又身处传统的农耕社会,古时婺源的聚落选址也多处大山环抱之中,靠近山溪河流。因此,部分地名反映了纯粹的自然地理特征。
沱川,位于三溪合口处,以清溪川流不息,淙淙有声而名沱川。
珍珠山,年冬,县直机关干部为建设山区来此创建垦殖场,以有珍贵的山区资源而名珍珠山,目前拥有全县面积最大的林场。
高砂,位于紫阳镇西偏南10公里的红砂岗上,因地势高于邻村而名。
大畈,五代初,境内曹门汪中元建居于河边,相传昔有鳙鱼溯洪水至此,故得河名鳙溪。至元末,明太祖朱元璋过此登山赏景时,狂赞:“好大的畈(田野)啊”,由此改称大畈。
溪头乡远坑,当地上溪头程富建建村,因村离小坑(婺源方言中,“坑”多指处于地势低处的溪流)源头较远,故名。
江湾镇长皋,以处狭长山坞内(地势周围高中间凹)小溪旁的高地上而名,因方言误读,又称长刀。
赋春镇长溪,北宋初,乐平县涌山戴姓建村于溪水旁,以小溪源远流长而名。
大鄣山乡云塘,元末,隔壁黟县程姓始居,后有张、洪等姓迁入。以考源水从耸入云霄的鸡笼尖泻入村旁水塘而名。
这几处地名,可以帮我们领略到山水逶迤、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的婺源地貌。类似地名在各年代县志中呈现增加趋势,也反映出婺源山林经济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其中原因如民国陈去病所著《五石脂》中指出:“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最盛。”
⊙以乡土社会的伦理道德命名
▲诗春
▲严田
▲丰田
更引人注目的一类地名,是那些在地貌基础上,注入“耕读传家”、“落叶归根”等传统社会中所凝聚的价值认同精神。
赋春,南宋建炎间(一),吴姓建村,相传始居者以春景赋诗见长而名,故名。
沱川乡理坑,宋初,附近郭村余闰五建村于小坑(溪)旁,初名里坑。因村人好读书,崇尚“读朱子之书,秉朱子之礼”,取余光耿为村人余懋衡、余懋学题匾“理学渊源’’而改称理坑。
清华镇诗春,南宋初,浮梁榔田施姓建村。初名施村,后以“诗家清景在新春”而雅作今名。
中云镇仁村和孔村。前者,明洪武间,境内考水胡宗荣建居,为承祖训,扬仁爱之美德,而名仁村。后者,北宋末,附近坑头潘师度建村,因崇尚儒学,当时建造“孔坊”一座,故名。
赋春镇严田,宋乾德甲子年(公元年),浮梁(今景德镇)界田的李德鸾迁居于此,取“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故名严田。后世孙李鹏举分迁村下方,故有上、下严田之分。
溪头乡邦彦坑,境内古蜀地吴姓建村,期子孙才深识广,俱为邦之彦士而名。
紫阳镇丰田,据婺源县志记载,南唐升元间(公元—年),来婺镇守之关西军士卒定居此垦荒种田,期五谷丰登而名丰田。南宋初,境内西坑俞姓迁入。
太白镇忠想,境内段莘裔村汪姓建村,以示对祖辈的忠孝与想念定名。
许村镇仁洪,据婺源县志记载,歙州牙将、后升检校工部尚书程湘,于唐乾间带兵守婺源,迁家于此。以讲仁义道德,能洪福齐天而命名。
正是长久以来徽州地区对耕读文化的推崇,“耕为先,读为上”,提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勤俭持家,埋头苦干,地名中一个个乡土社会朴实无华的道德与法则跃然于心间,代代相传。
⊙以开创基业的美好愿景命名
▲延村
▲胡秀庄
▲庆源
一个家庭的男子娶妻生子要有自己的房产和家业,这在古代的婺源,则意味着他们要离开大家庭,自己开荒拓田谋取立足之地。在荒草丛林中,经历一番艰辛开拓后,通常或许是在一个黄道吉日,他们也会为新址取名许下美好的愿景。
思口镇延村,北宋初建村,村处登高山西麓溪旁,以期嗣续延绵取名延川,亦称延村。
秋口镇江村,境内理坑余姓建村,以鱼(余)水(江)相依之兆而名,希望子孙安乐相处。
江湾镇胡秀庄,南宋中叶,邻村黄岗山江友雪、江友辉迁到此。该地自古以来山青水秀,土沃粮丰,人们寄于与日月长存,故以“古、月,秀、庄”组合得名。
段莘乡庆源,境内庐坑詹姓建村,后夏姓迁入,期幸福如水绵长,故名。
紫阳镇彰睦,北宋初,当地香田桥程姓建村于樟树下,初名樟木,后于元代以“彰善敦睦’’改为今,期望邻里和睦。
紫阳镇石碧,村处山坞口的小溪旁。北宋末,俞姓始居,为解决用水困难,在村中打井而名义井。南宋初,夏姓迁此后,两姓不和,夏姓逞强改称石壁,意含石壁无水干死鱼(音同俞),后张姓迁入,舍其贬义,公议改称石碧,一名泯恩仇。
这一类地名,在聚落空间中号召人们彼此关爱,守护家园。当我们凝视这些地名,可以想象古时的乡民们,夏日三五成群,在树下在院落中,聊天拉家常,倾吐烦恼诉说喜悦,回应着祖辈们开创基业时殷切的期许,这也正是现代民居空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张扬的社区精神。
⊙以绮丽多姿的田园风光命名
▲渔潭
▲深渡
所有地名之中,最惹人向往的那部分,应属与周遭美景浑然天成融为一体的那些村庄。无论是熹微晨光的清早,还是炊烟飘荡的黄昏,都能感受山乡宁谧,山野寂寞,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田园韵味。
紫阳镇星堂,北宋建村时,村人观其山,云峰峙其南,星峰峙其北,观其水,自北而南过围墙由东而出,故日星堂。
秋口镇渔潭,北宋初,邑内东溪程姓建村。位于河曲水潭旁,以土地肥沃而名腴川,后误作今名。
思口镇银台,北宋末,当地延村吕姓建村于河西岸土岗上,继有郑姓迁入。昔传村周林木苍郁,幽静宜人,故以神仙居处媲美而名银台。
大鄣山乡篁田,元代时何振华避乱隐于幽谷,见青山隐隐,绿竹猗猗,由境内庆源迁此。其地山接灵岩,途通江右,峦石固址,绿水环基,筑室于田,而名之日篁田。
江湾镇深渡,在段莘水东岸的山坞口,村前河水较深,在两岸没建桥前,一江春水,常年设船摆渡。
中云镇霞港,洪姓建村,以港(溪)水映朝霞之佳景取名,方言又称下港。
紫阳镇鹊坑,相传,迁居搭棚时,欣逢坑(溪)旁树上群鹊齐噪,故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而名。
时光悠悠,其中有些村庄环境可能已不复当年盛景,游客倘若匆匆一过,看到这些地名,也不免想象它们在历史上有过碧树红花中的灿烂一瞬。
⊙以虚实交织的神话传说命名
▲中吕
▲游山
在这灿烂一瞬中,有些村镇则犹抱琵琶半遮面,平添了几分神秘,因为它们大都来源于古老的传说,或虚或实:
中云,据记载,唐末,王云由歙县篁墩徙此。望龙泉井,气上腾为云,凝成彩色,谓然日:“此祥云所钟也。"自忖己名隐符其瑞,水日云川、山日云山、村日钟云(俗称中云)。
江湾镇中吕,相传,汉钟离、吕洞宾二仙常经此地,故有“钟吕仙乡"之称,后误做今名。
紫阳镇考水,据婺源县志记载,唐末朱温叛乱,皇子流亡,遇长安为官之婺源人胡三,将其掩藏,从而君随臣姓胡,名昌翼,潜逃于此建村。初名胡村,同光乙酉(公元年),胡昌翼中明经科进士,隐居不仕,逍遥其间,以《诗·卫风·考槃》中“考槃在涧”之意,改称考川,亦日槃川,俗称考水。
思口乡金竹,据家谱记载,明初,程姓路此折金竹一枝,插土祝日;“竹当复生,吾将卜筑。”后来竹果复茂,遂由城东迁入,名其地日金竹。
镇头游山,唐末,德兴县海口董姓建村。相传昔有凤凰飞游此地,故名凤游,后来改今名。
梦是私人的神话,神话是大众的梦,虚虚实实间,婺源如神话一般成为避入乱世的理想场所,花草繁盛,芳草碧绿,给人们在心理上提供安全屏障之感。
⊙笑问客从何处来
▲荷田
▲孔村
还有一些地名,或者以建村人的姓氏或名字命名村庄,如段莘裔村、浙源宽仁村、珍珠山韩镇村、秋口李坑、清华洪村;或者以(形似)动植物命名,如浙源的栗树底,紫阳镇的新燕,江湾的荷田,赋春的桂竹源,镇头的梅田,太白的苦株山等等。
在村庄宛如星辉散落的田园格局中,云影飞驰,落日殷红,打开一张地图就如步入缤纷缭乱的梦境,我们也会发现有不少名字相似乃至完全相同的婺源村落。但其中意思不竟相同,一半写意,一半真实,一半风尘仆仆,一半超凡绝俗。它们各领风骚,拓展着我们对田野生活的想象力。
而总体上,千余年间,中原衣冠陆续迁入徽州,带来儒家文化的荫庇与恩泽,风俗日趋文雅。婺源各地名的由来,或因地形状,或袭方位,或取画情诗意,或纪念名人等。看似落英缤纷毫无章法,深入细究以后,却凝聚了徽州的宗族文化与生存智慧,是人文情态、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的相互交织与有机统一。
自十九世纪以降,现代化所催生的进步概念,像一条不断撕扯的锁链,摧枯拉朽,就像马克思哀叹『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以期清除过去的传统。而地名具有的超强稳定性与可感知性,是这个急速跃进、流光易逝的世界里,对于生活中那些熟悉场景消逝的一种情感补偿,并维系着延续性与认同感。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知道你家乡名字的来由么?
注:感谢程远鹏同学提供年出版的《婺源地名志》,文中地名信息均从该书整理,仅供参考,欢迎纠正。
文字
简风编辑
阿尔卑斯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山水·文化·人生——
尚自然|尊坐忘|求宁静|崇逍遥
徽州古韵|自在人生|心有山水|便在婺源
邮箱:zaiwuyuan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治白癜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