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养殖带来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沼液还田、沼气发电,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的问题,还可以创造利润。“用好沼气池,种下发财树”对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也是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浙江临海市和广西平南县治理粪便污染、变废为宝的做法值得借鉴,且看沼气如何成“福气”。
从“污物横流”到“零排放”
提到养猪,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猪舍污物横流、臭不可闻。然而,在浙江临海市尤溪镇的台州富越农庄,猪舍整洁,通道干净,不见蚊蝇踪影。杆菌生化发酵技术使猪的粪尿通过生化发酵稀释,实现了污物“零排放”。
近年来,临海市在生猪养殖上主打生态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饲养道路。“今年以来,临海的生猪养殖存栏量总数有所下降,但价格有所上升。”临海市农业局局长蒋友辉说,“我们认为,下阶段市场价格将会继续回升,受国务院新出台的‘水十条’政策及浙江省继续开展的‘五水共治’工作等影响,养殖业将更加突出生态化,规模养殖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来到临海市白水洋镇前园村黄水湾,这里群山环绕,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台州目前规模最大的生态养猪场——台州市九联生猪专业合作社正坐落在此。
驱车进入猪场,周围树木葱茏,仿佛置身林园,几乎闻不到臭味,乍一看,很难想象这里是养猪的地方。大门右侧不远,是一个覆盖着一层黑色防透膜的大坑。养猪场负责人林春法介绍,那是个一万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用来发电,供电部门还鼓励我们将多余的电卖出去呢。”
这个猪场规划养猪一万头,目前存栏母猪头,肉猪头左右。猪场地面进行了架空,下面铺设各种管道,母猪产床里面所有的猪粪尿全部集中起来,通过下水道直通到沼气池,实现了雨污分流,保证了污水不会外泄。林春法还向村民租用了周边林地亩开辟成果园,种植桃、橘子、梨、杨梅、板栗等。“发酵后的沼液可以作肥料。”
类似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养殖模式受到临海生猪养殖户们的推崇。目前,临海已建立了“猪—沼—茶”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朱小兵)
猪粪变沼气沼气生电力
广西平南县在桂隆种猪场建起当地首座沼气发电厂,试运行期间综合效益开始显现。近日,笔者走进位于镇隆镇双寨村双云塘屯的发电厂一探究竟。
夏日时节,满目翠绿,17栋青墙红瓦的猪栏旁边,一个巨大的蓝色圆柱十分显眼,旁边房子里传出的机械轰鸣声,在旷野里透出生机。这就是种猪场正在运行的沼气发电厂。虽是猪粪便集中之地,却闻不到什么异味。
这里有酸化调节池、干化场、沼液池、储液池、贮气柜等。平南县能源办主任唐德胜指着一块圆形的菜地说:“下面是一个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产生约立方米沼气,通过酸化、干化等程序,臭不可闻的猪粪及污水,变成了能源和肥料。”
与普通猪场相比,种猪场更为讲究,猪舍干净整洁,保育栏、商品栏等功能区划分得清清楚楚。几千头猪的粪便及冲洗猪栏的污水,由统一密封的管道集中到酸化调节池,再通过固液分离,粪渣作为有机肥,污水则流到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一座80立方米的贮气柜收集起来,用于燃烧发电。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或卖或送给农户用做菜园、果园灌溉施肥。
为什么想到建沼气池?桂隆种猪场场长黄泽宋说,养猪10多年,走访过很多大型养猪场,懂得沼气发电的好处,“我在年筹建猪场之初,就已将沼气发电纳入规划之中。等到年政府资金一下来,就立即开建沼气发电厂。”
说起好处,黄泽宋赞不绝口:首先是对环境的改善,以前冲洗猪场的污水直接排放出去,方圆几里内臭气冲天,现在所有的粪便都流进封闭的沼气池里,空气清新;以前饲料粉碎、搅拌、抽水、保温等都要用电,每个月要支付电费多元,现在4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每天运行10多个小时,猪场用电多元、员工生活用电元,基本实现自给,节约了成本开支;粪便经过厌氧处理后细菌数量大为减少,使仔猪的成活率由以前的95%提高到97%,“别小看这两个百分点,每年有头左右,按每头市价元计,可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唐正芳)
沼气池成农民企业家的“香饽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的养猪场都是臭气熏天。近日,笔者来到安徽郎溪县建平镇钟西村明秋林的养猪场,却闻不到猪场常有的臊臭气味,这一切得益于沼气池的功劳。明秋林指着沼气池告诉笔者:“自从建造了这座沼气池后,养猪场不再发臭,既环保又实用,经济和生态效益都很明显。”
明秋林是从7年开始发展养猪业的,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从最初的一千头到如今的一万头,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染了环境。为了解决粪便污染问题,在县能源办的帮助下,他于年建起了容积达8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容积为50立方米的沼气池两座。今年他的猪场还新建了全县首家最大的立方米沼气池,两个立方米的也正在建设中。“每个猪舍都有进料口,猪舍里的粪便、污水经进料口进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取暖、洗澡等,从前的猪场,远远地就能闻到臭气;现在,所有的粪便都直接排入地下沼气池,外边再也闻不见臭味儿了。”明秋林笑呵呵地介绍,沼气池里的沼液、沼渣代替复合肥料,直接用在他种植的0亩水稻和亩风景树中,这样浇灌下的水稻和风景树长势好,减少了化肥、农药的费用开支,节约了电费,保护了环境和生态,更是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耕还林户用沼气池户、乡村沼气服务网点32处、小型沼气工程约65个、大中型沼气池6个,建立了‘猪—沼—树’、‘猪—沼—果’、‘猪—沼—稻’的生态农业模式。”郎溪县农委能源办主任乌忆涛说道,像明秋林这样的沼气用户已不在少数,做饭、烧水等生活日常用沼气,既节约了燃料,也使那些曾经令人头疼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实现了更好地利用,运到田间成了上好的有机肥料。如今在郎溪县建沼气池成了农民企业家的“香饽饽”,全县各乡村呈现出“田园景色美,栏内畜禽跳”的生态农业新景象。(周婷)
有价值才有生存的空间粪便污染一直是影响生猪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管理力度空前加大,如果养殖粪污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养殖户很难在当前环境下立足。
几年前,我国开始推广沼气池的建设,但刚开始时都是政府工程,养殖户对沼气池了解的并不多,往往是“第一年沼气池,第二年废水池,第三年臭水池”,这样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而且最初在沼气池的应用中,只有生产的沼气可以用于做饭照明,沼液、沼渣等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投入的成本不能有效的回收,那这件事情意义也就不大。很明显,仅用压力来督促养殖户修建沼气池是远远不够的,养殖户往往也不会配合。因此,如何能调动养殖户修建沼气池的积极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确保养殖户的利益才是该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首先,要给沼气池的主产物——沼气发挥功能的平台。对于一个大型养殖场来说,其生产的沼气不仅能够供应本场使用,往往还有不少剩余。辛辛苦苦修建了沼气池,生产出了沼气,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难免让养殖户寒心。其次,沼气池的副产物——沼液、沼渣也要有“家”可归,最好还能发挥“余热”。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有不少地方已经有所作为:相关部门会同养殖户修建了沼气管道,将多余的沼气输送到周边农户家中用于做饭、照明;同时也配备了沼渣、沼液的专用车辆,定期将沼渣、沼液运到果园、农庄用作有机肥,有的甚至和种植合作社形成联盟,双方互惠互利。
另外,很多养殖户没有修建沼气池并不是不想,而是不会。这就需要政府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包括沼气池的选址、设计及后期的维修等,帮助他们走上生态养殖路。(裴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