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傅雷家书》
傅雷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跟家里联系都是靠写信。信寄回家要一星期时间,父亲的回信寄过来也要一星期,一来一往就是半个月,才能得到回复。父亲给我的那些信我现在还保留着,信中除了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另外也跟我通报一下家中近况和日常琐事。初到他乡,举目无亲,那些普通的家书,却能给我温暖和慰藉。
在智能手机和4G网络普及的今天,家书似乎已成为久远的回忆。其实国人感情含蓄婉转,书信中反倒能直抒胸臆。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写给远在异域的儿子——傅聪的这些家书,既有对儿子学艺、婚恋、理财、为人处世等等方面苦心孤诣的教诲,也有父子间对绘画、美术、音乐的探讨和评论,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对当代青年人最好的身教言传。傅聪先生能成为蜚声国际的钢琴大师,这些珍贵的家书想必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普通人眼里,傅雷先生或许名声不著。如果不是他精妙传神的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许就不会感染激励那么多的中国青年,巴尔扎克也不会在中国受到追捧。傅雷先生的翻译作品,一向被认为是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如果读了《傅雷家书》,了解到一位翻译大师的严谨、认真和勤奋,了解到他对自己作品反复修改、多番重译的过程,大概就不会意外了。
值得一提的是,《朗读者》第一期嘉宾、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曽向傅雷先生发起挑战,重译过《约翰克里斯多夫》。孰优孰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比较一下。
02
《陶庵梦忆》
张岱
如果说,读书是和高尚的人说话,那么,读《陶庵梦忆》就是和有趣的灵魂交谈。
《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他的人生经历与曹雪芹类似,早年生长在浙江钱塘一个诗书世家,很是过了一阵锦衣玉食的纨绔日子。后来遭遇兵灾,不得不避入山野,时常“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通俗一点,就是说没米下锅了)。好在他生性豁达,立志著书立说,笔耕五十载而不缀,留下等身著作。
张岱是个有意思的人,工诗书,擅操琴,精饮食,审美和鉴赏水平很高,公认明清散文第一。《陶庵梦忆》虽然只是对他过去游历过的山水、园林,以及对亲朋好友的回忆,但几乎每一篇都是一篇绝妙的散文,摹景状物如临其境,记人记事生动活泼,用词简洁,意蕴丰富,不乏哲理和诙谐。
比如《钟山》,记钟山王气以及朱元璋的帝王胸襟: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朱元璋)与刘诚意(刘伯温)、徐中山(徐达)、汤东瓯(汤和)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大概要算《湖心亭看雪》一文,此文已编入中学教科书,用笔洗练,意境悠远,全文如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03
《西湖梦寻》
张岱
这是张岱的另一本散文集,主要描写明清之际西湖及周边山水、寺院、先贤祭祠等景观和它们的来龙去脉,夹以自己的议论,并录入了大量的前人诗文和题咏,是了解当年西湖风貌的绝佳材料。
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旅游指南。张岱身经明亡之痛,前朝风景如画,转眼间断壁残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些如梦似幻的美景,只能在梦里去寻找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际遇令人无奈,但遗民的气节却不能抛却,书中于《岳王坟》、《于坟》、《关王庙》、《伍公祠》等处下大气力着笔,由此可见一斑。
04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无论你是想了解北宋的风俗节令、市井生活,还是皇城开封的城市布局、歌舞曲艺,还是接头摊贩售卖的吃食,除了观赏《清明上河图》以外,《东京梦华录》就是最好的指南。在读此书之前,你绝对想不到千年以前的汴梁,社会经济居然如此繁荣,夜生活又是如此丰富。
作者孟元老与《陶庵梦忆》的作者张岱经历类似,公元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异族的铁骑攻克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孟元老南逃之后,眷恋于故国,伤感于今夕,作此书以纪念往日的繁华。
书中“州桥夜市”一节,记当时小吃之丰富,叹为观止,恨不能亲往一观: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免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黎冻鱼头、姜豉类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纱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离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05
《夹边沟记事》
杨显惠
提到“三年自然灾害”,一般人都会想到天灾、缺粮、饥饿,可究竟饥饿到什么程度,大概并没有什么直接和深刻的印象。直到读到《夹边沟记事》,我才认识到,原来饥饿到了极致会是怎样的地步,原来死亡会是那样的卑微,原来尘封多年往事竟是如此残酷。
夹边沟,地处荒凉戈壁,是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从年开始,关押在这里近三千人,在年遣返前已经剩下不到一半,其中大多数是饿死的。为了不被饿死,这些“右派”寻找食物的方式令人心酸:因偷菜而被看守打断腿、采集戈壁滩上野草的草籽、攫取牛羊枯骨中残留的骨髓……
卑贱地活着,也是奢侈的理想。书中有一位上海小女人,千里迢迢来看望丈夫。丈夫的舍友们一边腼腆地混合着口水慢慢咀嚼回味着女人带来的小饼干,一边头痛如何告诉她真相:上海男人已经饿死了,甚至不敢领着她去看男人的坟头——因为尸体被偷偷扒了出来,大腿上的肉也被人剜走了。
06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如果想了解什么是魏晋风骨,什么是名士风度,《世说新语》会是最好的入门指导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隐逸僧道的言行,鲁迅先生曾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此书的特点就是三言两语之间,通过言行举止,就把那个时代士大夫们的个性特色描述得活灵活现。据说在江户时代,这本书在日本上流社会就是人手一本的枕边书。
这本书不是长篇的大部头,而是一则则的小段子。翻到哪,看到哪,语言也不艰深,非常适合手头枕边翻阅。坐而论道的清谈,竹林长啸的不羁,千载之后,读来亦令人悠然神往。
07
《聊斋志异》
蒲松龄
以前,我对《聊斋志异》的印象仅限于才子佳人式的鬼狐故事,例如被搬上荧屏的艳鬼《小倩》,顽皮活泼的女鬼《小谢和秋容》,明慧大方的狐女《青凤》,以及可以换头换心的《陆判》、惊悚绝伦的《画皮》。因原文是文言小说,读起来颇费脑力,每次读都浅尝辄止,未能遍览。今年一鼓作气,将《聊斋》多个短篇通读了一遍,才发现除了女鬼复活、狐女下嫁这些故事之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
例外类似“印度通天绳”魔术的《偷桃》、重情重义的《王六郎》、兄弟情笃的《张城》,还有“屈打成招”的《盗户》,看尽炎凉的《祝翁》,以及初读捧腹,细思扼腕的《乱离》:
○陕西某公任盐秩,家累不从。值姜瓖之变,故里陷为盗薮,音信隔绝。后乱平,遣人探问,则百里绝烟,无处可询消息。会以复命入都,有老班役丧偶,贫不能娶,公赉数金使买妇。时大兵凯旋,俘获妇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遂携金就择之。自分金少,不敢问少艾。中一媪甚整洁,遂赎以归。媪坐床上细认曰:“汝非某班投耶?”惊问所知,曰:“汝从我儿服役,胡不识!”役大骇,急告公。公认之果母也,因而痛哭,倍偿之。班役以金多不屑谋媪。见一妇年三十余,风范超脱,因赎之。即行,妇且走且顾,曰:“汝非某班役耶?”又惊问之,曰:“汝从我夫服役,如何不识!”班役愈骇,导见公,公视之真其夫人,又悲失声。一日而母妻重聚,喜极,乃以百金为班役娶美妇焉。
08
《干校六记》
杨绛
跟“文革”有关的书,我向来不喜欢读。这些作品读起来大多压抑、绝望、激愤,只觉得人性的扭曲令人不寒而栗,只有两本书是例外。一本是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另一本就是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只有这两本书,让我看到作者的豁达和幽默,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希望。
季羡林先生曾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多次提到,最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大意是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海那么阔,天那么空;你应尽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职尽职吧,不要老去计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报。从这里就能看出季老的性格,那时候他贵为北大副校长,却被自己辛苦培养的学生揪出来当众批斗,心中愤懑可想而知。可在这本回忆录中,却没有多少愤怒和指责,有的只有调侃和幽默,只有总结和反思。他戏称当年被反绑双手、低头弓腰的姿势是“坐喷气式”;即使被安排做门房,他还偷偷用小纸条,一点一点翻译了九万行的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季老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往事的宽恕和宽容,以及对历史不容遗忘的提醒和勇于自我剖析的担当,是值得和平时代的我们好好学习反思的。
《干校六记》我读过好几遍,每次都能在杨绛先生清淡有趣的文笔中,感受到生活点滴的趣味和作者的伉俪深情。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作为高级知识份子,下放到干校去做凿井挑粪的工作,去做早请示晚汇报的思想学习改造,无疑对人才的浪费和人格的践踏。可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对以往的怨恨和批判,也没有多么辛辣的讽刺,能看出来的,只有患难中的相守相扶,只有看淡世情的睿智,只有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反讽。如果说《牛棚杂忆》“哀而不伤”,那么《干校六记》可以说是“怨而不怒”。
09
《留德十年》
季羡林
今天出国留学往往伴随着“镀金”“纸醉金迷”这些词汇,而老一辈人的留学情况是怎样的呢?《留德十年》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对他在德国十年留学生活的回忆,学习的刻苦、生活的艰辛,现代人已经很难想象了。年至年,季老在德国葛根廷大学攻读印度学,学习深奥的梵文、吐火罗文。由于二战爆发,季老不能回国,又饱受食物短缺之苦。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季老凭着极大的耐心和坚韧,苦学不缀,打下了一生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基础,令人佩服之极。此外,德国小城的清幽,患难与共的师友之情,读起来仿在佛就发生在眼前。
10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作为和《聊斋志异》齐名的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阅微草堂笔记》却没有像后者这样得到普通大众广泛的喜爱。究其原因,这本书反复强调的因果报应和浓浓的说教味道,大概是令人不喜的关键。身为《四库全书》的总编撰,“纪大烟袋”的博学和文采毋庸置疑,大约是官方背景限制了他的发挥,所以他笔下的鬼狐大多作为宣扬惩恶奖善的作用而存在,性格略显单调呆板,而非像聊斋里那样可爱又有趣,各自都有着鲜明可喜的个性。
虽不如聊斋那么接地气,但本书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读这本书,你不会看到那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铁齿铜牙”,只会听到一位睿智博闻的老人,把他看到听到的两百多年前官场密辛、民间掌故和逸闻轶事,不温不火,一一道来。其中也有对道学家的讽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腐败的揭示,对正义的赞赏。在寒冷的冬夜翻阅这本智者的笔记,读着那些似真似假的传闻和旧事,山魈海魅,怪力乱神,边疆异事,异域风情,一一在眼前展现,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卖花老妇言,京师一宅近空圃,圃故多狐。有丽妇夜逾短垣与邻家少年狎,惧事泄,初诡托姓名,欢昵渐洽,度不相弃,乃自冒为圃中狐女。少年悦其色,亦不疑拒。久之,忽妇家屋上,掷瓦骂曰:我居圃中久,小儿女戏抛砖石,惊动邻里或有之,实无冶荡蛊惑事。汝奈何污我?事乃泄。异哉,狐媚恒托于人,此妇乃托于狐。人善媚者比之狐,此狐乃贞于人。(也是刚直之狐)
○平原董秋原言,海丰有僧寺,素多狐,时时掷瓦石嬲人。一学究借东厢三楹授徒,闻有是事,自诣佛殿呵责之,数夕寂然,学究有德色。一日,东翁过谈,拱揖之顷,忽袖中一卷堕地,取视,乃秘戏图也。东翁默然,次日生徒不至矣。狐未犯人,人乃犯狐,竟反为狐所中。君子之于小人,谨备之而已。无故而触其锋,鲜不败也。(议论极是,古今一也。)
○乌鲁木齐把总蔡良栋言,此地初定时,尝巡皔至南山深处——乌鲁木齐在天山北,故呼曰南山,日色薄暮,似见隔涧有人影,疑为玛哈沁——额鲁特语谓劫盗曰玛哈沁,营伍中袭其故名。伏丛莽中密侦之,见一人戎装坐磐石上,数卒侍立,貌皆狰狞,其语稍远不可辨,惟见指挥一卒自石洞中呼六女子出,并姣丽白皙,所衣皆缯皕,各反缚其手,皕觫挽首跪,以次引至坐者前,褫下裳伏地鞭之流血,号呼凄惨,声彻林谷,鞭讫径去。六女战慄跪送,望不见影,乃呜咽归洞。其地一射可及,而涧深崖陡,无路可通,乃使弓力强者,攒射对崖一树。有两矢著树上,用以为识。明日迂回数十里,寻至其处,则洞口尘封,秉炬而入,曲折约深四丈许,绝无行迹。不知昨所遇者何神,其所鞭者又何物,生平所见奇事,此为第一,考太平广记载,老僧见天人追捕飞天野叉事,夜叉正是一好女。蔡所见似亦其类欤。(奇事,实不可解)
○京师某观,故有狐。道士建醮,醵多金。蒇事后,与其徒在神座灯前,会计出入,尚阙数金。师谓徒乾没,徒谓师误算,盘珠格格,至三鼓未休。忽梁上语曰:新秋凉爽,我倦欲眠,汝何必在此相聒?此数金,非汝欲买媚药置怀中,过后巷刘二姐家,二姐索金指环,汝乘醉探付彼耶?何竟忘也。徒转面掩口。道士乃默然敛簿出。剃工魏福,时寓观内,亲闻之。言其声咿咿呦呦,如小儿女云。(观者想必为之莞尔)
三同学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