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看泉州古城之福州一瞥

白癜风可以抑制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69581.html

泉州是福建省的一座地级市,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泉州和福州之间现在有铁路。福建的铁路网络比较悲惨,清末民初曾有海外华人组织银元和工人修了一条漳厦铁路,从厦门开出五十公里到漳州。结果因为当时的铁路公司赚不回钱来,亏本十几年就倒闭了,还把钢轨都拆了卖钱赔偿股东投资,唉!新中国福建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七百多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很轰动。从厦门可以坐火车走鹰厦线连接浙赣线,然后往东经过杭州到上海,往西经过湖南株洲到北京。虽然很绕,但好赖福建人可以坐上火车了。五十年代末,从福州修了一条一百九十公里的铁路连接了鹰厦线,省会福州也算是通了火车。一直到年,泉州才通火车,还是连接到鹰厦线。这些年,福建铁路网络发展很大,泉州到福州过去要绕行鹰厦线,现在有直达的线路,还是高速的。泉州火车站也换了,新站富丽堂皇,坐上火车可以一直往北到内蒙满洲里,往南到广东湛江,往西到新疆霍尔果斯。更别说去省城福州了,坐高铁到福州只要一个小时。这下子,泉州市长去向省长汇报工作方便了不知道多少。既如此,我们也应该跟着领导的脚步跑一趟省城。早上八点从泉州坐高铁去福州,一个小时,票价57元;晚上再坐高铁从福州回来,也是一个小时,票价还是57元。一天时间,可以蜻蜓点水看看福州的几个景点。

福州其实也是挺有历史的一个城市。先头我说闽越国的都城东冶就在福州附近,现在是涵盖在福州范围内了。闽越国的大头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勾践很能干,虽然先是败于吴王夫差,后来他勤练内功,睡了十年草垛,没肉吃只能吃别人不吃的猪苦胆。最终在漂亮到沉鱼的西施内应下报仇干掉了夫差。勾践的后代就不行了,挑衅楚国被楚威王杀了君灭了国,还把勾践之剑缴获了埋在江陵。勾践后代残余逃到武夷山里,建了一个寨子,当上了闽越王。我估计那大红袍就是闽越王种下的发财树,繁衍到现在还就剩下四棵了。这是公元前三百年的事情,闽越王搬家住进福州是公元前二百年。那是闽越王无诸跟着刘邦打赢天下后,刘邦封其为闽越国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虽说福州曾是闽越国都,估计地面上闽越之痕早已荡然无存了。福建省博物馆里还会有吗?要有的话也是武夷山里闽越王城的出土文物了。

闽越国在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被汉武帝斩灭。其后一千年,正是唐末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一位钱镠在浙闽一带割据,弄出来一个吴越国。钱镠一直力挺中原王朝,乱世中力保一方平安,后被皇家封其为吴越王。唐昭宗给他颁发了铁卷,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钱家将其捐给国家,现在国博收藏。钱家名人辈出,我们知道的钱姓名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后代。他们都是以爱国、为国贡献出名,最著名的是钱学森。钱镠之后,吴越王的印把子传到了钱俶的手中。其时,后梁、后唐一片混乱。这个乱世当中,福州这里的郡守也是提心吊胆的,他就在钱俶十八年(公元年)盖了一座寺,以期菩萨保佑。这个时候在中原已经是赵匡胤的乾德二年。这座寺叫做“越山吉祥禅院”。到明代的时候,改称“华林寺”。这寺庙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它的大雄宝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到福州既然看不见闽越国遗迹,那就一定要去闽越国之后一千年的这座华林寺看看,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寺院木建筑,距今也一千年了。

从泉州坐早班火车到福州,下了火车可以继续坐地下铁路列车。像泉州市长去省里汇报工作一样,我们也坐到省政府附近的屏山站。出了站顺着马路一直往北走,马路尽头是一棵Very、very巨大的榕树,可称天下第一!省政府大门就在这棵巨榕身后,“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在这里要和泉州市长分道扬镳了,他肯定是绕过大榕树进了省政府大门。我们往东走,这条路就叫做华林路。拐过路口就已经看见华林寺的山门了。

这座山门是现代复古建筑,照着晚唐风格来的。门口有文保碑,标的是华林寺大殿。我们进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大殿。

一看,这是中国北方风格的大殿建筑,和其它那些南方著名的寺庙建筑完全不同。五尺高花岗岩叠涩台基,前有垂带踏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斗拱抬梁架构,灰瓦单檐歇山顶。你看那正脊,很短。歇山顶的山花面也和地面不垂直。宋代初刻《营造法式》是元祐六年(年),此后的式样已经和这座大殿有明显差距。再看正脊上的鸱吻,鸱身直立,尖尾向内弯,咬住一半正脊。这是隋唐风格的鳍形尾,晚唐时的鸱尾还有分叉,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就是。宋代之后,鸱吻咬住整个正脊,鸱尾逐渐外卷,变成龙尾。中原大宋之外,上面这种唐风又延续了不少年,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屋顶和鸱吻还是这个风格,那是辽代的。再看它的戗脊,并不上翘,也没有卷杀,这是北方的,南方都是上翘的。从远处看,立柱顶以上的屋顶比下面的殿堂规模还要大。

走近看看。

非常震撼吧?这是典型的隋唐风格,雄厚硕大。梁思成描述唐式风格时曾说“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出檐深远”,这座大殿可以说是很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你看它前面檐柱上的斗拱有多老大个儿?得有檐柱一半高。所以东西侧面檐下才会如此宽大,比明清有檐柱的檐廊小不了多少。

站在廊下看看。

上面梁下有重修题刻,写着“住山沙门洞宗四十世新灼重修”。这个重修华林寺的高僧很低调,不落法名,也不落纪年。华林寺所在是当年的屏山脚下,所以自称住山沙门。还自称是洞宗四十世,如果从晚唐开始算,本寺第四十世住持应该也是几百年之后了,这应该是明清时期的重修题刻。

你如果注意看它的廊柱,上下稍细,中间粗,这叫“杀柱”。两端收杀的立柱在唐代都已不多见,据说是唐之前的南朝风格。

进去看看。

在里面一看,这座大殿是进深四间,前檐柱和金柱之间开辟为前檐廊。因为是架梁结构,减去中间二根中柱放佛龛,佛龛是在两根后金柱之间。估计这座佛龛摆不了三世佛,只能供释迦牟尼佛和二尊者。这么一看,这座大殿做为大雄宝殿是小了点;而做为天王殿又大了点。估计当时的华林寺要么就是规模宏大,要么就是一座普通寺院,所以叫做住山沙门洞。

整座大殿都是木结构柱和墙。看看它的后门,普通的两扇板门。

看看它的后窗,普通的直棂窗。

看看它的前门,普通的三抹隔扇门。虽然下面裙板上没有刻花,上面却是双交四椀棱花,规格很高,和裙板反差有点大。

最后再看看上部。因为是露明造,可以看见梁枋都非常大。这些梁枋上都只是刷红,没有彩绘,非常朴素。彻上露明没有天花,通常也没有藻井。不过也有例外,蓟州独乐寺观音阁虽然没有天花,但也有一座斗八藻井。

墙下摆放着几件老木头构件,说明上说是重修时换下来的。看那腐朽没落的样子,一定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大殿两边有东西两座配殿。

这配殿小巧玲珑,位置离大殿相当远,似乎当年的殿前广场面积不小。可是它们的侧山墙上面有镬耳,就是说这是镬耳墙。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的特点,我这些天在泉州没有注意到,好像没见过。福州比泉州离岭南更远,建这样的镬耳墙一定是有什么说法的吧?

出来之前,在山门那里和工作人员聊了聊,他们告诉我一些这座大殿近些年的经历。这座华林寺原本是在路口的那棵大榕树后面的,当年盖寺没有建影壁,而是栽了那棵树。所谓的屏山就是我们下地铁的车站附近的土堆,并不雄伟,没听说山上有洞。他们说华林寺山门上的匾是明正统九年(年)御赐的,我估计这是传言。明英宗朱祁镇若要御赐额匾,那一定是有敕建意思的,那这寺方还不趁机把大殿屋顶的灰瓦改成琉璃瓦?工作人员说大殿的梁架斗拱都还是初建时的材料,后来修葺时虽有换件,但整体结构和风格都没变。

上世纪六十年代,福建省政府搬迁到现在位置时,占用了华林寺地盘。华林寺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这座大殿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到八十年代中央拨款重修时,把大殿搬迁到现在这个地点。据说是全部拆卸下来,再在新地点重新用原件搭起来。中国干这种古建整体搬迁已经有经验了,年修三门峡水库的时候,就曾经把山西芮城永乐宫整体搬迁到水线以上,元代的永乐宫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壁画,非常值得看。华林寺大殿的这次搬迁很成功,大殿拆散,把已不堪用的构件换下来,再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那些清代的构件都被给扔了,留下了最初的构件,加固以后接着用。这么一说,这座大殿就是恢复了最早的模样,那就是北宋乾德二年,距今一千年。这个时期,因为宋代的初刻《营造法式》还没有出版,新建的建筑继续采用唐代风格是可以理解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次大修,还顺便盖了东西两座配殿和山门。山门遵循了大殿的建筑风格,那两座配殿却是和大殿完全两股道上跑的车。

我只知道福州有一座华林寺,没有想到这华林寺仅余大殿,而这大殿又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雄厚无比。对了,华林寺这个地方就是公元前年无诸的闽越国都城东冶所在地。来福州瞥这么一下还真是非常有收获。

告别华林寺的工作人员,走出山门。沿着华林路往西走,走到尽头是西湖宾馆。宾馆大门对着华林路,就像过去首钢大门对着长安街一样。我们往南拐,顺着北大路走下去。这就来到一个路口,叫做“北大路西湖东路南口”,神奇吧?一个地点把东南西北都用上了,我编的。从这个路口往西一拐,就看到一片水面,这是福州的西湖。

西云飞过西山顶,西湖水映西楼影。山远难窥林中景,水静不见钓鲤艇。

仙山咫尺,却登浮桥。岛上漫游访吕翁,莫错吉时。

露台如舟泊水畔,花架似塔挂金钟。

短廊幽径小石桥,绿茵碧树小红亭。

红楼倚白墙,斜阳照西窗。已是初冬令,日暖还短衣。

前有灰石搭古桥,后有白楼藏古物。古在今时今亦古,今掩古时古亦今。

老树长臂向水伸,新趸石栏靠岸立,不胜阴凉。

红亭碧水蔚蓝天,闽地越空好气象。

从西湖公园出来,继续向南走,便见街边坐着几位散人。

转身见一座四冲天柱石牌楼,抬头一看,额枋上写着“南后街”。

这里是福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留下来的一片老街区,叫做“三坊七巷”。这是福州坊巷制布局古城的唯一痕迹了。中国古代最早是部落聚居,到秦汉发展成里坊,里坊制是最早的城市布局。里坊是居民住宅区,五户一坊,五坊一里,每坊每里设有不脱产的坊长里长,便于官家管理。每坊有门,早开晚关。居民区是里坊,商业区是街市,长官有衙门,都城有皇城。到了北宋时期,里坊制逐渐进化到坊巷制。坊巷制是把街市和坊、巷结合在一起,街上有市,两边有坊和巷,每个街区还有配套的寺庙学塾,功能齐全。福州的这条南后街应该是当年的一个完整街区,包括一条街和三坊七巷。

进去看看。中间的这条街,街边是各种店铺。

街边还有休闲的街廊。

挂着红灯笼,这个是新的。

老式的木楼,避雨不挡风。这都是新盖的,老的都被白蚁吃光了。那个书院就是“塾”呗。

看见这棵大树了吧?巷长坊长在这儿召集全巷或者全坊代表大会。

三坊之一“衣锦坊”的坊门。

七巷之一“郎官巷”的巷门。

进去看看。

畲族馆和它的守护人。

和我们在泉州看到的民居很相似,有石台基,堂屋缩进形成一个小门厅,两边是东西屋的侧门。窗棂和隔扇上都有漂亮的透风木刻,门柱下面有石柱础,门轴在门槛里面,没有门簪。多进院的时候,这座堂屋是穿堂的。大宅的前门开在这条巷,后门在后面那条巷,能有五进。

畲族很古老,但是年才确定为单一的民族。他们分散在浙闽粤沿海一带,不是为了打鱼,而是为了种地。这座宅子过去是闽畲首领的家,也是闽畲的总部。据这位畲族馆守护人说,清代建筑家样式雷就是畲族人。还有一位让他自豪的名人是钟南山,说钟大夫祖上就是畲族名医,后来改成汉族。

巷子里还有一座天后宫,就是妈祖庙。

庙虽不大,里面却是富丽堂皇。

再往巷子深处走。

看看老门楼。

风火墙端头的下山虎灰雕。

彩绘的。

老巷子里也有现代装饰。

现代化的门牌号码。

窄巷里也有稍微宽敞的地方。

这里更宽敞。

在巷子里遇见一位刚出门的老太太,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三坊七巷重修的轶事,她说自己是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六代后人。

从一个憋屈的拐脖巷钻出来。

巷口街上是一家咖啡馆,这肯定是新建的。

供应机制咖啡,看看咖啡馆里的司机正在操作咖啡机。

喝咖啡的不仅有时髦青年,还有白发老翁。不知道他奋斗了多少年,才能来星巴克和我们喝咖啡?

街对面是一家中华老字号,还是得到认证的。这是福州特有的一种红曲黄酒,有别于绍兴酒。据说妇女坐月子要喝青红酒,养大的孩子会说闽南话。我们这些人想说闽南话?连听懂都困难。

这条街上既有西洋品牌,也有国产品牌,还有本地特产,也算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吧。

在福州没看到闽越国遗痕,但是看到了它遗址上一千年后的古寺。还看了那座古寺一千年后的古街巷,还有当代山水仙岛。不枉此行。

这一趟初冬泉州之旅很有收获。全国闻名的开元寺,颇有争议的南少林,规格相当高的府文庙,初次领略的妈祖庙,最花哨的关帝庙。看到了闽南特色建筑风格,还有老街里的古民居。还抽空瞥了一眼福州,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华林寺大殿,以及布局完整的古坊巷。这是一次很丰满的文化之旅,就像去年“秋风起时走三晋”一样。下次再找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去看看。

连载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caishua.com/fsjz/12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