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用西方眼ldquo看见rdq

十八年前,“霍伟”与“彼得?海斯勒”在涪陵

这个九月的上海之行,何伟很忙,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获选GQ杂志评选的年度作家,受邀站在“一席”讲台,接受蜂拥而至的媒体访问。条纹衬衫,卡其色长裤,高高的个头,最醒目的是他那一双深邃温和的眼,一开口,他便略为抱歉,“在阿拉伯待久了,汉语有些退步。”但他仍坚持用中文问答,实在听不清才求助身边的翻译。

适逢新书《奇石》的宣传,何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了“一个西方记者眼中的中国”的演讲。结束之后,一个女读者分享了她的读后感——这可能也是大部分中国读者的同感,“我开始看你的书总以为是写别的国家的事情。你的视角跟中国人的视角差别很大,让我觉得那些事情好像很正常,但在你看起来不太正常,后来一想,确实不太正常。”

连本国人都钦佩的独特洞察力,如何得来?何伟与中国的故事,要从年说起。那一年,他以“和平队”美中友好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长江边的一个小城——涪陵,在当地师专学校担当英美文学课程老师,为期两年。他替自己取了一个在中国人看来平凡且亲切的名字——何伟,用四川话读,便是“霍伟”(HoWei)。何伟对这个名字颇感自豪,这与他的本名无任何关联,而这个全新的身份令他感到很大的自由。

何伟慢慢把“霍伟”与“彼得?海斯勒”看成是两个自我,白天,“霍伟”是讲桌前的外教。到了夜晚,“彼得?海斯勒”则在另外一张书桌上用英文写日记。《江城》里,他写道,“在笨拙的霍伟后面隐藏着另一个人,他密切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caishua.com/fshy/9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