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山游记

青铜山游记

作者:米兆军诵读:杨文琦

年的春节,说不准什么时候,也不定在什么地方,冷不丁还会冒出三三两两的新冠病例,所以空气中仍弥漫着些许的谨慎。我和媳妇决定,今年依旧不串亲不访友。

节前收到一条朋友圈信息,济南青铜山一日游正在招募中。虽说政府号召人民仍要保持社交距离,但疫区之外走走是安全的,也是允许的。在济南南部山区的众多景点中,只驾车去过灵岩寺,别的地方一直未能得闲。此时正好是个机会。

尽管济南南部山区去得少,但同事前些年多次组织一日游,儿子倒是一次都没落下。一车人几乎都是一个大院里的,随便把儿子托付给谁,我们很放心。尽管我俩也想去,怎奈生意拖了后腿。

儿子每次旅游归来,小嘴总是滔滔不绝地向我俩讲个不停。走了什么路,见了什么景,遇到了什么人,一脸的兴奋,把我们两个也感染了。但有一件事他却没说。那一次是去四门塔。中午吃饭,同事张林为儿子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各要了一碗面条。张林开玩笑说,"每人一碗,必须吃干净!谁剩下,就由谁的爸爸掏钱买单!"儿子信以为真,便埋头猛吃起来。因为一向饭量小,那次也是个小海碗,儿子直吃得伸脖子瞪眼,最后实在有些勉强。张林赶忙告诉儿子,"吃不了没关系,不要硬撑啊!"儿子抬头看了他一眼,豪迈地说:"叔叔,我能吃得下!"儿子的这则趣事至今时不时地被拿岀来,逗得人哈哈大笑。

我们把出游的日子选在了初四。那个时候北京因为出现了新冠病例,全城被封,儿子困在了京城,只能在单位过年。好在5个上学的侄子放假在家,带上他们,可以陪我们一同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车过济南市,进入视野的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峦。这些山岭,有的裸露着灰暗的岩石,光秃秃的;而多数小山上则长着一团团的松树林,为一座座山冈涂抹上了一层墨绿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济南后花园了!看得出,这里的高速公路和高架桥多是新建,纵横交错,七绕八绕,如蜘蛛网,向远方延伸而去,让人看着有些眼花瞭乱。

出了高速路口,便是一个小镇。也许是因为地盘狭窄,街道两边的民居大都是二层小楼,完全不同于我的老家。在我的老家,每户都是砖瓦平房,只有家庭条件好点的才盖得起楼房。大巴车又行10多分钟,便到了青铜山下,开进了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

一条油漆马路穿村而过。马路两边仍是带着小庭院的两层小楼。不过小楼建得更精致,造型也更多样。有的还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因为顺应了山势,村子狭长而没了纵深。树虽多,却罕有几株高大的。村子随着地势慢慢抬升,尽头就是紧靠景区山门的停车场。

景区的山门不错,感觉比我去过的其他景区的山门都要气派。山门建得像古代的城门楼。拱顶门洞,一大两小。每个门洞的上方覆以三层斗檐的望楼,从山下望去,就像是从山上飞来了三只蝙蝠,在此稍稍停留,正欲展翅飞去。

门楼正中书"青铜山大峡谷"几个字。山门前的台阶分左右两列,中间是镂刻的石雕。台阶两侧分别蹲守着一只巨大的石狮,狮颈上系着大红花。为了营造新年的氛围,门洞两边还悬挂了九九八十一盏红色灯笼。拍照留念是必须的。每人一部手机,左拍拍,右拍拍,拍得不亦乐乎。

买票,简单热了下身,5个半大小伙子率先向山顶发起了冲击。小伙子们精力充沛,腿脚麻利,拾阶而上,简直是一溜小跑。我和媳妇紧赶慢赶,勉强跟得上他们的步伐。对于一些非天然景观,我们大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不过,在一组名为"业精于勤"的雕像前,我们还是流连了好一会儿。这组雕像雕筑了三头健壮的公牛。腱牛低头拱背做拖拽状,犄角盘桓,背部肌肉充满了张力,给人力量,让人振奋。

青铜山景区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游山之趣,在于爬、观、玩、思、叹,心情得到了放松,还锻练了身体。有了一帮小伙子开路,我们总是冲在别人的前头。我们是从峡谷的南路走起。与腱牛合完影,很快便到了青铜山有名的景点,锦绣宫溶洞。

这个溶洞有上亿年的历史。洞内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虽说是天然溶洞,我感觉与其他地方的溶洞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些魔幻和灵性。我们走过的溶洞长约一千多米,而这也仅是已开放的部分。溶洞曲曲折折,有时需要侧身而行。虽说溶洞的钟乳石单调枯燥了些,但溶洞的尽头却别有一番天地。顺梯而下,只见一片诺大幽深的地下洞窟里,多处有飞瀑潺潺而下,盘龙卧龙更是随处可见。发财树,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以及手执兵器高高而立的凶神恶煞,在各色灯光的映衬下,仿佛让人置身于传说中的西天世界。如果你想知道"洞天福地"是什么样子,不妨来这里瞧瞧。

从"洞天福地"岀来,便到了盘山道的最高点。此时已过十一点钟。因为体力消耗得多,我们便找了块地儿,拿出自带的熟牛肉、鸡蛋、面包,大快朵颐。都说饿了吃嘛嘛香,一点不假。自家秘制的牛肉本就香味扑鼻,此时吃起来更是人间至味。也许是因为吃了牛肉,也许是年轻人体力恢复得快,几个小伙子喝饱喝足,嗷嗷叫着开始下山。

下山的路完全变成了栈道,名为"行禅栈道"和"玻璃栈道"。天寒季节,有的路段结了冰,走路便有了第一重挑战。而到了玻璃栈道,本就有点恐高的我,只得把身子紧贴崖壁,双手死死抓住崖壁上的牵引索,步子只能算挪了。虽如此,还是打了几个趔趄。小伙子们呢,一会儿似闲庭信步,在玻璃栈道上大摇大摆;一会儿似老鼠溜墙根,眨眼间窜得不见了人影。想想自己一个大老爷们,不能让人看扁,只得硬着头皮,挺直了腰板,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走下去。

从"行禅栈道""玻璃栈道"一路走来,便到了青铜山又一个著名景点,空中7D玻璃吊桥。玻璃吊桥建于两座山峰之间,全长米,距离地面米。走玻璃吊桥可真是个大挑战。那一天玻璃吊桥上更是结满了冰。工作人员紧着忙活,才在边上清理出两步宽的羊肠小道。媳妇也恐高,手扶护栏一步也不敢走。几个侄子倒是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们两个还在踌躇,他们已到了吊桥的中央。看到媳妇直哆嗦,几个人又纷纷跑回来搀扶她,甚至一个劲儿地想要抬着她走。

走玻璃吊桥,我悟得几点应对之法:首先是忘我,让自己融于天地之间。如果把自身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开,就会少了一份胸怀和气魄;其次是清空头脑里的所有念头。我恐高、我害怕的暗示,只会让自己更畏缩;三是不要向下或两边看,只管抬脚就走。对于恐高的人,别说向下看,就是想一想身处的境地,也会让人头晕目眩,身子酥软。但心理障碍呢,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只要走出了第一步,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终于有惊无险地走过了玻璃吊桥。过来了,好像也不过如此!我来来往往又走了几趟,也敢于在那块7D摸拟玻璃上踏来踏去了。看着脚下的玻璃裂痕向四周扩散,听着玻璃爆裂的声音传入耳中,那种心惊肉跳的刺激确实够味!

过了玻璃吊桥,便是玻璃滑道了。和玻璃吊桥一样,这个也是景区自选项。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试试呢?从小可没坐过这么长的滑道,足足米呢!我们套上专用的大裤头,戴上手套,一路滑下去,不仅刺激,也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山路。事实证明,开始时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只要领会了景区工作人员教授的动作要领,滑起来,完全可以自由控制滑速和滑向,想快则快,要慢则慢。

滑过了玻璃滑道,便到了青铜山的一个人文景点,齐鲁第一大佛的洞窟。这尊大佛凿于唐代,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属国家级保护文物。佛像洞窟高9.5米,深4.5米。佛像高8米,底座1.5米。佛窟内还有9座小佛像。大佛面相庄重,双眼深邃。拜一拜,不单能平复烦躁的心绪,相信对心智也会有所启迪。大佛洞窟凿于大象山。大象山位于青铜山南麓,外形醋似大象,而洞窟恰好位于大象眼睛的正下方,故有大象守佛之说。

大佛洞窟左侧有山洞,名为无底洞。传说有雄狮坐镇于此,号称狮子守洞。至于狮子守的是什么,没人说得上来。大佛洞窟前另有古柏6棵,也是重点保护文物。古柏棵棵粗如石碾,树干皲裂,虬枝稀疏,如几位老人,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岁月的跌宕变幻。

大象山脚下,就是景区的山门了。在一帮小伙子们的带动了,我们下山比预定的时间早了一个多小时。来时就喜欢上了那个小村子,此时正好去逛一逛。边走边看,发现家家都关着门户,街上也少有人走。好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山村。是不是村里人都上山为游客服务去了?或者,说不定,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呢!也许,他们之中就有人落在我们那个城市里吧?

我越发爱上了这个小村子。能想像得出,春夏之季,小山村必是山绿水清气爽的好去处;和平原比,绝无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尴尬;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感觉能扫荡一切烦忧。在这里住段日子,和大自然时时亲密接触,够惬意!

可能很多人沉迷于城市的喧嚣,但我更向往大山的胸怀和宁静。游过了青铜山,心,从此遗失在了那个小山村里。

往期回顾

更多精彩

那一天,那爱恋

幸福树

永远的麦收

作者简介:米兆军,供职于禹城市人民银行。以“热爱生命,拥抱生活”为人生座佑铭,坚信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喝茶,运动,写点心里话。

诵读简介:杨文琦,禹城市融媒体中心新闻播音员主持人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caishua.com/fsfz/9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