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存刚,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在《散文》《天涯》《青年文学》《啄木鸟》《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主要著有散文集《喊疼》《从医记》《徙水流经》等。
哈哈
周围的存在和秘密
白
1
文/李存刚
后街
后街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坐标概念,而是县城某一部分的统称。县城虽小,街道却同样是纵横交错的。站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可以分辨出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因为参照物的不同,任何方向又都随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整条后街,紧依着县城边的河流而行。河对岸便是青山,青有深浅的不同,整座山因此便有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上部是黛青色,那是茂密的天然树林,林中尽是多年生的各色树种,满枝满梢都是绿油油的叶片,林中遮天蔽日,远远看去,就是一片恣意汪洋的绿了。中部是浅浅的绿,那是农人们的庄稼地,种着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白菜、萝卜、土豆……庄稼地之间凡有空隙的地方又都种上了树,桃或者李,总之是不让那地空闲着。下部便是山脚了,沿着河岸,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家。以前人家户户都是清一色的木头房子,盖本地泥土烧制的土瓦片,到了做饭的时间,一家家的屋顶都冒着烟,一缕缕的炊烟弯弯扭扭地腾空而起,恍若一根根无声舞动的飘带;这些年老木屋渐渐被钢筋水泥的楼房取代,电是很早就通了的,厨房里的土灶随之换成了电炉、电饭锅、微波炉,偶尔可见一两家的老木屋还冒着炊烟,可那烟刚冒出屋顶,便在绿油油的背景里淡得没了影迹。河床在出入县城的河段遭遇两个关隘陡然收紧。上方是禁门关,下方是龙尾峡。关隘之间就是县城。依着县城的一节河床随之宽阔了许多,水流也就平缓了许多,仿佛一条长蛇刚刚饱食过后突然胀满起来的肚腹。几年前,在龙尾峡之上修了电站,电站高耸的大坝将河水拦腰阻断,蓄积而起的河水将空阔的河床全部覆盖,形成明晃晃的湖泊。早些年河水里有鱼,不管清晨还是黄昏,总可见三两个垂钓的人,蹲在河里的石头边,一动不动地盯着眼前的鱼竿和不息流逝的河水。现在河里是早没了鱼可钓,再去后街走动的时候,却可透过湖边树枝间的缝隙赏到湖面微风过后一圈一圈波荡起来的水纹,看湖边的树丛里忽地展翅而飞的鸟群,鸟儿飞累了,就在不远处的树杈上歇息,欢快的叫声不知疲倦地响在耳边。湖岸边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兀自在季节里开出花朵,风吹动湖面的时候,顺便也带来了沁人脾肺的花香。有时候你看不到花开在哪里,但那直愣愣扑进鼻腔里的香气却是实实在在的。失去了河里解馋的美味,却换来了愉人神情的风景,小城人没觉得有什么大不妥。
街是早在河流被截流成湖之前就修好了的,名字起得顾名思义,就叫滨河路。但在私下里,我喜欢叫它后街,除了口头表达的方便,更多的原因是更早时间里筑成的差不多与之并行的另一条街——向阳大道。进县城的路在龙尾大桥桥头便一分为二,右即是向阳大道,左即是滨河路。滨河路走到县城中段,经过一座石拱桥之后,陡然一拐,再次与向阳大道相汇,往上是环城路,再往上就是沿江路了。作为县城“开发区”的主干道,向阳大道是宽阔而笔直的四车道,而后街则沿河而行,蜿蜒曲折,路面就显逼仄。路修好的同时,路边便种了一溜的南天竺,一律整整齐齐的,高不过膝处;靠河边的空地则七七八八地种了些高大的水杉,银杏,桂花。后街上段有一处凹地,四边都种上了南天竺,中间摆放了石桌石凳,靠近街边的地方种了几株金叶女贞,女贞树离地的部分被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成了两头通体透绿的鹿,赫然立在凹地里,凹地也因此有了个别致的名字:鹿池。没过完一春一夏,南天竺丛便没了起初的形状:被树荫遮蔽的部分枝繁叶茂,长势良好,而靠近路边的部分享受着阳光长时间的照耀,却是一副病恹恹的疲态,叶片萎黄,似乎栽种下之后就再没生长过。秋天一到,便有人拿着剪刀站到树丛里,“咔嚓、咔嚓”的声响不绝于耳。
与对岸的山脚一样,后街筑起之前,沿河的岸边也住满了人家。住户之间,到处是乱石堆砌的土堆,但凡巴掌大的间隙里,要不种了竹子,要不被勤勉的农人们开垦成了菜地。农人们可能不知道陶渊明,但在他们眼中,房前无竹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离河岸稍远,就是大片的开阔地了,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块块都是肥沃的稻田,春天里种了稻谷,秋收后则种蔬菜。“开发区”成立之后,稻田首先被“开发”,随后,河岸边那些人家的老木屋也被拆除,住户们统统住进统一规划修建的楼房里。年轻力壮的倒没什么,因为早就没有土地可耕种,正月十五一过,便成群结队地冲出龙尾峡,到雅安、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去了;到了年关,又像湖面飞翔的鸟雀一样,从四面八方飞回来。这时候的他们,身着鲜亮的衣服,头发不再是出门时的乌黑蓬乱样,说话时拼命地卷着舌,不再“千”、“天”不分——那些土里土气的口音和方言,曾经让他们在外出最初的日子里受尽白眼和讥笑,为此他们不得不改变自己。苦了的是那些老人,天气晴好的午后或者黄昏,他们便三三两两地搬来小木凳,坐在街边的树荫下,抽着烟,慨叹这世界变化太快。习惯了出门就脚踏泥土的他们,显然未曾料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住进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去,这突如其来的现实,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最让人苦恼的是那些家畜。猪没了圈可养,鸡没了地可放,他们不禁担心,年关来时,一家人团圆的餐桌上,也必须得摆上菜市场里割回来的猪头肉和鸡市上饲料催大的鸡。从小到大,他们一直生活在小城的小河边;世世代代,他们从来就没把自己当城里人看待。即便是已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他们依然心存疑虑。他们摆谈着,叹息着,对岸山顶上空的太阳不知不觉已落到山那边去了。
正是因为街道的蜿蜒曲折,除非逼不得已,穿城而过的车辆极少从后街经过,加上有湖边的风景可赏,后街修筑完毕之后就成了小城人散步的绝佳去处。夏天里,即便没有湖面细细吹拂的微风,走在街上,看着不时撞入眼帘的清澈湖水,燥热的身体就都能感觉到一阵阵清清凉凉的舒爽了。
不知道是谁家最先开始的,当街边的树木撑出浓荫的时候,有人在树荫下摆起了桌子和椅子,开起了露天茶社。起先只是一家两家,渐渐地,沿街都稀稀拉拉地摆了起来,到后来,是整条街的人行道上一家挨一家都摆上了。椅子是竹编的躺椅,桌子则是折叠式的木制小方桌。炎热的夏日里,坐在湖边的浓荫下,喝着茶,享受着湖面细细的微风,想想都是件惬意的事。于是,到后街的人,每每散步走过一段路之后,就会选一张椅子坐下来,更多的人则是事先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直接奔赴而去的。天全县城实在是太小了,人与人之间多抬头不见低头见,每一家露天茶社的主人都有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群,茶社一旦开张,亲朋好友和熟人自然就成了主要的客源。而茶呢,无非是本地出产的花茶、素茶、竹叶青、毛峰,甚至还有专供女士们享用的菊花、柠檬,不管你喝哪种,也不管你喝哪一家的,价格是一成不变的——五元一杯。童叟无欺,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有时候,你正喝着的时候,临时有事,离开之前给摊主说一声,等你办完事回去,你点的茶和坐过的位子绝然不会有人挪动。有时候你刚刚选个位子坐下来,泡好的茶水也已经摆在你面前,却发现有朋友在不远处招呼你,你站起身,摊主会冲你笑笑,绝不会要你付了茶钱再走。但你第二次再去喝茶的时候,你首先想到肯定是你上次泡好却没喝也没给钱的茶,你的脚步定会不由自主地走向那家茶社。一来二去,即便你不认识摊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常客。
人渐渐多起来之后,附带着让街边那些冷冷清清的铺面也渐渐火爆起来。餐馆、火锅店、酒店、超市、KTV、烧烤店,一家接一家地开了起来。到了吃饭时间,露天茶社的人陆续转移到餐馆,餐馆的面积都不大,餐馆里卖的又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但人们喜欢的就是那里的普通和家常,因此尽管家家餐馆都竭尽所能,把能利用的空间用上了,依然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就餐者。夜晚来临,那就是KTV、烧烤店的天下了,人们喝够了茶,又酒饱饭足之后,便三五成群地去到KTV。他们可能从头到尾踩不准音乐的节奏,唱不准歌词的发音,他们也没想到过要去踩准音乐的节奏,唱准歌词的发音,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变成麦霸,放开喉咙,一曲接一曲地高歌,他们要的,就是这么随心所欲地放松自己。等他们从KTV出来的时候,晚饭时的酒已醒得差不多了,肚皮里空荡荡的感觉开始不断地提醒着,该去烧烤店填充一下了。于是,街边朦胧的夜色里开始飘荡起他们划拳猜酒时发出的放浪的调笑声。于是,在连接后街和向阳大道的广电路上,更多的餐馆、火锅店、烧烤店开了起来,一家家,都是些特色店铺,在后街吃惯了家常菜的食客们冲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招牌和琳琅满目的广告贴,闻着满街飘荡的香气,口腔里的分泌物开始增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馆子里出售的特色食物都适合天全人的口味。馆子是一窝蜂开了起来,可没过多久,那些固守着自己的所谓特色,不肯做出改变,以适应天全人口味的,很快就关门大吉了;而那些经过淘洗所幸生存下来的,你只要略略注意一下,就都对天全人的口味一目了然了:麻和辣。舍此,再绝顶的美味对天全人而言都是寡淡的。
后街上到底开了多少家露天茶社,又有多少家餐馆,没人统计过具体的数目。酒店却仅有一家,从广电路出来,沿后街向上一拐就到了。那是一栋五层楼房,底楼被用作餐馆和总台,二楼以上全是客房。地势的便利是确定无疑的,但从开张的那一天起,酒店一直冷冷清清,似乎从没见有人入住过。一天清早,两位老人晨跑经过酒店时,发现一具裸身男人的尸体躺在酒店门口。人们这才知道,酒店的冷清原来是假象,不过是入住者入住的时候没被人们注意到而已。
裸身男人躺在酒店门口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县城,人们甚至很快弄清了死者的身份。但关于死者为什么裸身躺在酒店门口,却说法不一,相对可信的说法是头一天下午,男人借故要到成都去看正在学校念书的儿子,走到半路就返身回来了,回来的时候,身边带了个已婚的女人。男人一点也不知道,女人的丈夫早发现了老婆的不轨,就在他带着女人返回来的时候,女人的丈夫约了几个彪形大汉在身后跟着,当他们乘着夜色步入酒店,刚刚躺进四楼房间里的被窝,房间的门便被砸响了。男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砸门,冲门外吼了几声,门外的人没有任何应答,砸门声却是更加猛烈地响了起来。男人于是感觉到了大事不妙,慌乱中,从床头抓起衣服,扒开房间的窗户,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
事情的经过是否真是这样,没人说得清,反正人们都在这么说。裸身男人死的那天,很多人前往后街想看个究竟。我猜人们其实更想看的是那个女人,看看她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裸身男人不顾一切地投进她的怀抱。人们自然只能失望而归,即便是裸身男人,人们赶到酒店门口的时候也只见到一滩早已风干的血迹。
之后很长时间里,人们去后街,总是绕道而行,到露天茶社喝茶的人,一夜之间减少了不少。摊主们倒是一点也不担心,依然每天坚持着将竹制的躺椅和小方桌搬出来摆在街边,他们认定了,作为一个极其个体的事件,裸身男人终究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到那时,人们又会回到后街来了。
向阳大道
这里曾经是一片稻田。春播时节,总可以看见满稻田里忙碌的农人,他们弓着腰,身边明晃晃的水面倒映着他们的身影,微风吹起,一圈一圈地荡漾。后来这里就变成了“开发区”,稻田被一一填平。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栋栋楼房便耸立了起来:加油站、职业中学、宾馆、文体中心、自来水公司、交警大队、中医院、广电大楼、电信公司、菜市场、公共汽车站、音乐广场……在这些楼宇耸立起来之前,一条笔直的大道首先在稻田中间铺陈出来,站在城边的高山上俯瞰,恍惚觉着是谁冷不丁往稻田身上砍了一刀过后留下的伤口,巨大而醒目,永不会愈合。大道最初没有名字,两边的楼宇一栋栋耸立起来之后,大道的名字也随即起好了:向阳大道。听起来,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诗意,很容易就让人记住了。事实上,所以给大道起这个名字,仅仅是因为它的所在叫向阳村。但在人们的话语里,依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叫这里“开发区”。有一次,我从老城区打车回居于大道旁的家,师傅是个外地人,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问我到哪里,我脱口而出“开发区”,师傅也没再问,径直将我载到了宿舍区门口。
从我寄居的宿舍区出来,是一个十字路口,“十”字横着的那一笔便是向阳大道。大道这边分别是一家星级医院,宾馆的名字响当当的,叫二郎山宾馆,对面则是交警大队和自来水公司。医院这边的街角矗立着一座邮亭,医院大门前广阔的草坪,几棵小树错落在绿油油的草间,从栽种下它们的时候起,它们就是现在的样子,四季都擎着碧绿的枝叶,却似乎从来就没有生长拔节过。
邮亭现在的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我开始在邮亭订阅杂志的时候,老板是位中年男人,秃顶,光亮可鉴的前额,不高的个头,浑圆的肚皮,一说话,喉间就发出轰隆轰隆的喘鸣,偏偏他还喜欢笑,笑起来的时候喉间的喘鸣就更加的响亮。我每次去取杂志,他总是笑呵呵的,双眼几乎眯成一块儿了。我好几次对他说,你该减减肥了。他知道我是个医生,却总是笑着,对我的话不置可否。后来有一天,我按着杂志到来的时间去邮亭,却只见邮亭的卷帘门四下里紧锁着——中年男人死了,就在头一天,快临近十二点的时候,在送杂志上一栋楼的途中。那个订户住在八楼,中年男人爬到七层的时候突然感觉胸口痛,停下来休息,却不见疼痛有任何缓解,于是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可还没说出一句话,他就倒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那是在六月。邮亭因此关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订阅的当年余下的杂志也因此断了档。邮亭重开的时候,主人就换成了现在的年轻夫妇。邮亭重开的当天,我特意跑去问过他们我订阅的那些杂志还拿得到不,他们很惊奇地盯着我,大约是觉着我这个人有些莫名其妙,却没说出来,片刻之后,他们微笑着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啊,补订吧。我无声地看了夫妇俩一眼,逃也似的离开了邮亭。随后,我就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了代价——因为接下来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无新杂志可读,我越来越强烈地觉出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窘境。像身体里隐约存在的痒,挠不着,却又无休无止。终于熬到了这年的十一月,我迫不及待地跑去邮亭,微笑着要年轻夫妇帮忙订阅来年的杂志,付钱之前,我小心翼翼地和他们谈条件,说,等拿到杂志再付钱,拿几本付几本的钱,行不?却没想,年轻夫妇相互对了一下眼,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让我更没想到的是,此后每当有新杂志来,夫妇俩总是第一时间通知我,有时候还特地送到我的办公室里。一期也没落下过。
医院外的十字路口往上,还有两个十字路口,再往上便是旧城区;往下,则直抵龙尾大桥。因此也可以说,整条向阳大道的长度,其实就是整个开发区的长度。随着大道两旁的高楼不断林立而起,开发区不断扩张,横跨向阳大道的路连续筑成,本就热闹的开发区更显出繁华来了。
医院外的十字路口,抬眼就能看到不远处的广电大楼。那是县电视台的所在。我每天在电视里观看的本地新闻,就是从那栋大楼里制作并传送出来的。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我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一次和曾经在广电局工作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起,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一二三噻,就像你们医生看病一样的,不也有个一二三么?我恍然。朋友的话自然是没错的,世上所有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这个规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已经忘了具体的时间和背景,只一直记着朋友说这话时的表情,很有些顺理成章、不以为然的样子。尽管如此,依然没能彻底消解掉我心底里的好奇,我依然不时想象着,有一天跨进那栋大楼,亲眼看看楼内的情景。
广电大楼的楼顶上架着一架巨大的钟。每到整点的时候,就发出咚——咚——咚的钟声,引得四下里发出远远近近的回声,悠扬而绵长。站在向阳大道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钟上滴滴嗒嗒不停滚动的指针。我一直不喜欢戴手表,最初寄居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没能力购买手机,家里也没来得及安装挂钟,什么时候我需要知道时间,就推开窗户或者抬起头来,一望便知。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年5月12日便戛然而止了。确切地说,是持续到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场举世皆惊的大地震。大地震的震中在汶川,这个小城是地震波及到的地区之一。那天早上,我照例到单位上班,查房,为我的患者们开具了当天的处方,然后换药。中午十二点,回家为孩子做好了午饭,之后例行午睡。我是在睡梦中被巨大的震波荡醒的。和往常一样,我睡在客厅的沙发上。一醒来,双耳便充斥着天崩地裂山呼海啸般的声响。是爆裂,是撞击,是破碎。沙发旁的地板上四处散落着玻璃灯罩的碎屑,就连四四方方的电视机也仰面躺在那里。客厅的天花板光秃秃的,只剩下几根残缺的金属线,电视柜上原本只摆放电视机,因为电视机的突然离场陡然变得单调和空旷……我一下就懵了。朦朦胧胧中,我努力着,试图站起身,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却发现楼房在不住地摇摆,脚底像踩着滚滚涌动的波浪,怎么也站不稳,更不要说挪动步子了。那一刻,我像一个四肢笨拙的溺水者,四周的惊涛骇浪不断向我涌来,我拼着命,想做些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就那么呆坐在沙发里,任由铺天盖地的无助和绝望汹涌着,一点点,把我淹没……记不清过了多久,也医院的了,医院以后,病房里早已是空空荡荡的;医院门前的草坪上聚满了人,我的病人们横七竖八地躺在草坪上。到处是惊魂未定的面孔,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呼喊;可怜的是那些青草和那几棵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小树,在一双双大脚的踩踏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纷纷呈现出一种病恹恹的疲态……时隔三年,那些青草和小树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重又变得绿意盎然的了。每次打草坪边经过,我眼前还不时浮现出当时的情形,像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中重放。有一丝油然而生的虚幻感,且略略的失真。
但我清楚地知道,那一切都是曾经真真切切地发生和存在过的。就像广电大楼上的大钟。那一刻过后,大钟的指针便停止了跳动,永远地停留在了14点28分,它悠扬绵长的钟声,也彻底地从小城上空消失了。据说,有关部门曾经专门请人来修理过,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没修好。有关部门的领导于是灵机一动,索性让它保持现在的样子,静立在广电大楼高高的楼顶上。但凡经过向阳大道的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它,小城人对“5·12”的记忆将会保存得更加久远吧。我深信不疑。
大约是为了医院的人通行,“开发区”的设计者们特地在十字路口靠近邮亭的一侧辟出了一片开阔地,呈扇形,紧紧攀附着笔直的向阳大道,总让我联想到某个人的肠道上赘生的巨大突起——突起的顶端连着“十”字竖着的一端,我寄居的宿舍就在离交叉点不远的一栋大楼里——从交付使用的那一天起,开阔地上就从没空闲过。出租,人力三轮,贩卖蔬菜、水果和鲜花的临时摊点,横七竖八地拥塞在那里;如果是在清晨,则是一溜的早点摊子。摊主大多是这个小城周边的居民,一张张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似曾相识的笑容。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会偶尔光顾那些早点摊子。我几乎吃过那里的所有早点:豆浆油条、锅盔、卤鸡蛋、馒头什么的。每次我一走近,他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便会渐渐高亢起来,隔着越来越近的距离,杂乱无章地窜入耳道。因为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我走近他们的时候,心里就无端地生出些不知所措来。
春天的时候,早点摊子新增了一个陌生面孔。十七八岁的样子,两只眼圈总是乌黑阴沉,活像脑外伤过后的“熊猫眼”。他卖的是锅盔。他把锅盔放在一个长方形的玻璃柜子里,玻璃柜子横搁在三轮车上,柜子向外的一面用红油漆刷着六个醒目的大字:“山西帅哥锅盔”。柜子上放着一只小喇叭,医院和宾馆所在的方向张着。我隔三岔五才光顾一次摊点,时间长些之后,我注意到他并不是每天都出现在这里。他出现在摊点的时候,老远就能听到小喇叭里传出的声音:“锅盔,山西,帅哥锅盔——”典型的本地口音,拖着长长的尾音,弯弯绕绕的,一遍又一遍。这样一来,他就无需和其他人一样,张开嘴高声叫卖了,只站在三轮车旁,顾主光临,他就伸手推开带滚珠的玻璃柜子,取出锅盔,收钱。那天我实在想不到要吃什么,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他的玻璃柜子前,他也没问我是否要买,就哗啦一下推开了玻璃柜子。递给我锅盔的时候,他点了一下头,脸上晃过一丝微微的笑意。我看着他,在他找零的当口开始啃食手里的锅盔。刚咬了一口,我就险些被噎住了。大约是出锅时间过长,锅盔早已变冷,硬梆梆的,像嚼冰渣子,我试了几次,都无法顺利吞进肚子里。他递过钱来,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又一次无声地笑了。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在有线电视播出的本地新闻和市报关于他的长篇报道里看到了他。他是报道的主角。电视新闻和报纸上满是他的图片和镜头,尽管图像拍摄的是他的裸体,脸部还被处理成了马赛克,我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看上去,他比我在十字路口看到时更加瘦削,整个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裸露的皮肤上,到处都是伤痕,新伤叠着旧伤,老伤未愈又添新伤。他瘦骨嶙峋的身体俨然就是一张画布,上面画下的全是伤疤,一道道,清晰而醒目。
报道说,他来自山西省运城市绛县,16岁,叫高雷雷。雇用他的是一个本地人。和高雷雷一起被雇用的还有一位13岁的少年,高雷雷同一个村子的老乡。今年春节后,他们一起“流窜”到这个小城,而后被老板雇用。老板平时给他们的任务就是:他每天日制作并贩卖个锅盔,他的同伴个;如果未按时完成工作量,等待他们的便是擀面杖、钢管、螺纹钢……为了完成老板的任务,他们每天很早就起床,骑着三轮车,先到小城周边的村镇,然后回到城里。老板至今未付过分文工资,他们的伙食就是每日卖剩下的锅盔,并被老板严格限量……报道发出的时候,医院,“经检查,全身90%以上软组织挫伤,两处以上骨折,体内出血,肾功能出现衰竭,已于当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怵目惊心,令人发指。这是电视报道里反复用到的八个字。电视新闻所配的背景画面就是高雷雷的裸体图像,和他曾经贩卖过锅盔的地点,出现最多的便是邮亭旁边的十字路口。
那些时间里,我每次上街总会听到人们的议论声。有惊奇,有叹息,也有愤恨。此时,这个小城已再也见不到高雷雷的身影。但生活总在继续。和往常一样,我还会偶尔光顾一下早点摊子。摊主们见了我,脸上就浮现出似曾相识的笑容,仿佛他们已经认识我很久了。
转眼就到了冬天。和刚刚过去的若干个冬天一样,没有雪,却依然有着透骨的寒冷。一到中午,向阳大道上就停满了车,清一色的大货车,一辆挨着一辆,首尾相接,像一条长龙摊在向阳大道上,只留下一半的路面,供过路的车辆和行人通行。黄昏来临,长龙依然没见蠕动的迹象,焦急的喇叭声划破夜色,四面八方传送。据说,这和这个冬天长江枯水有关——因为枯水,运载油料的大型油轮无法通行。没有了燃料,汽车司机们自然也就只能接受油料紧缺的现实了。
川西崇山峻岭中的这个小城,竟然和滚滚长江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这是我从没想到过的。我猜,这也是那些司机们没有想到的。要不,他们就不会在夜晚来临时纷纷摁响汽车喇叭,徒劳地宣泄他们心里的焦急。
傍晚时分,我去向阳大道散步。出门的时候,我走的是与向阳大道并行的滨河路,走到滨河路末端与向阳大道相交的地方,折身走上向阳大道,最后经过十字路口回家。这是我散步时习惯行走的路线。但今天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便遇上了麻烦:无所事事的司机们三三两两的站在汽车头尾相接的地方,一边大口大口地抽烟,一边大声抱怨着该死的天气。浓密的烟雾袅娜着,在他们的头顶升起,很快隐没在越来越深的夜色里。从十字路口这头走到那头,我来回寻视了很长时间,才终于找到一个空隙,于是飞快地冲了过去。
冲过去就是邮亭,再往前走一点,就是宿舍区大门了。站在邮亭旁边,我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会回不了家的。
因为是宽阔的四车道,且路线笔直,视野开阔,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的神经。寻常时日里,人们驾车打向阳大道经过,速度总是不觉间变得很快。走在路旁的人行道上,远远就听得见车身划破宁静的空气发出的刺耳声响,配合着不时鸣响的喇叭声,让人平生出不寒而栗的恐怖感觉。
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不时发生的车祸。医院和宾馆,医院外的十字路口的人和车自然就多,意外便随之不时发生了。有人做过不完全的统计,整个向阳大道,平均每月就有一次车祸发生,而发医院外的十字路口;有时候这边的血迹尚未完全风干,另一起更加严重的车祸又在那边发生了。一天傍晚,我刚刚下班回到家中,一位朋友的电话便响了。朋友是位有着近二十年驾龄的货车司机。电话里,朋友急匆匆地问我在哪里,语气是我从没听见过的紧张和急切。医院外的十字路口时,医院对面的街角飞快地窜出来,硬生生地撞上了朋友的车身,人和摩托车一起反弹而起,重重地跌落在地。摩托车当即变得没了完整的形状,驾驶摩托车的人失声惨叫着躺在地上,腿上皮肉绽开,血肉模糊,白生生的骨头树杈一样斜刺着。幸好救治及时,那个摩托车驾驶者的腿倒是保住了,医院里躺了半年多才渐渐好起来。
为了规范人们通行,医院外的十字路口不久之后便装上了红绿灯。红绿灯都装在高高的水泥杆子上,不管是步行还是驾车,打老远就能看到。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红绿灯的存在,但交通规则不管这个,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规范人们的行车,直到养成良好的习惯。闯过红灯的人后来都一一收到了交警寄出的罚单,再经过时速度也就很自觉地控制着,走到红绿灯下也是当停则停,当行方行了。步行的人们便不再担心自己被撞得模糊血肉,甚或变成车轮下的无辜祭品。
自从有了红绿灯,医院外的十字路口发生的车祸确是越发减少,几近于无了。但是,不少驾车的人,远远看到红绿灯上不断变小的数字,总想赶着,在红绿变换之前冲过去,以免停止街口,无所事事地等待60秒的时间。他们目不斜视地盯着前方,踏在油门上的脚掌暗地里使着劲,车子于是风驰电掣地飞奔起来。大多数时候也确是如他们所愿,有时候,邻近的十字路口免不了有人交叉而行,可驾车的人们却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时不我待的样子。于是,医院外不时发生的惨剧又在邻近的十字路口发生了,其频率似乎更甚,结果也更凄惨。
一天清早,几个晨练的老人打广电楼下经过,赫然发现那里躺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影,四周是一滩凝固的血迹。那时候,大多数天全人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整条向阳大道,除了晨练的老人和远处几个早点摊,再见不到更多的人了。死者是什么时间遭遇到的不测?死者又是遭遇到了什么样的不测?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发现在早些时候的晚上,曾有一辆中型货运车以很快的速度经过向阳大道,在经过广电楼下的时候,车辆停了一下,随后以更快的速度驶离了向阳大道。因为光线太暗,更因为货运车长期从事煤炭运输,煤屑掩盖住了车身上悬挂的车牌,监控录像里根本没法看清,但在相距很短时间的另外一个监控里,却看到了驾驶员的脸。人找到了,车随之被锁定。真相于是大白于天下:原来,就在早些时间的晚上,死者和几个朋友喝了酒,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的凌晨了,街道上空无一人,死者一个人晃晃悠悠地走着,压根就没注意到不远处正有一辆车疾驰而来……事情迅速传遍了县城,人们无不对肇事逃逸的车主嗤之以鼻,而对死者则报以一声声深长的叹息,叹息中,不少人的脸上挂着潺潺的泪水,仿佛意外殒命的是自己的亲人。
又一天的傍晚,雪梅骑着自行车路过广电楼下,打算去对面的街上办事。雪梅是一位年近中年的女性,戴一副度数不低的近视眼镜,因此她出门一向是小心翼翼的。走到十字路口就要过街时,雪梅停了下来,打算推着车走过去。雪梅耳闻目睹过向阳大道上的多起车祸,知道不久前曾经有个人命丧于此,在她看来,推着车一步步看得清清楚楚才走过去,远比骑在车上双脚离地强。她下了车,扶着车把手,左右看了看,确定无误之后,才终于迈开步子。可她稳健的步子没迈出多远,就听见耳旁一阵剧烈的轰鸣,等她想再躲闪的时候,已仰躺在冰凉的马路上,动弹不得。离她不远的地方,同时躺着一个青年摩托车手。青年在地上挣扎了几下,慢慢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而后去搬起远处的摩托车,除了车把歪斜之外,全金属制作的摩托车居然也是无大伤大碍。雪梅躺在一旁,也挣扎了几下,可她怎么也站不起身,她想到了大喊,张着嘴,发出的却不过是蚊蝇一样的呻吟。
我见到雪梅的时候,医院的病房里。雪梅的脸肿胀如瓜,双唇厚实胜过非洲的黑人美女。见到我们,她连摇头加摆手,示意我们坐。我认识雪梅已经不下十年,我知道她一定是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可是下颌部的骨折和肿胀的双唇,让她成了一个无话可说的人。
《在场》·秋/在场写作
(编辑/制作:晓来轻酌)
在场管理团队
总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鸣谦(组长)、雷永鸣(副组长)、东方坏坏、詹晓明、魏巍、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商务BD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